云歌行诗歌•美文•艺术作品荟萃李水脉的文艺商之脉

继往开来•纪念改革开放40周年丨浦东开发 (3)

2018-11-25  本文已影响204人  甄玺

第3章  浦东开发  林同炎建言汪道涵  朱RJ亲点浦东办

一、重提日程

1980年初的《解放日报》头版头条刊登《十个第一和五个倒数第一说明了什么?》,一针见血地指出,上海“不就像只光下蛋不吃食的老母鸡,工业总产值、劳动生产率、上缴国家税收等十项全国第一,但上海人均道路面积全国、人均居住面积、治理三废污染等五项全国倒数第一。

当时的上海以外滩为中心,浦西只有半个圆,另外半个圆在浦东,还没有开发。浦西老市区有300多平方公里面积、近1000万人口,已经很拥挤。而浦东新区350多平方公里,只有100多万人。

上海官方和经济理论界普遍认为:振兴上海的最好途径莫过于开发浦东。一可为上海城市建设探索新路,以老区带动新区开发,以新区带动老区改造;二可作为上海经济向外向型转变的重要窗口,加快上海与世界经济“接轨”。

其实早在1984年,上海就提出改革开放的一些构想,也报给了中央,但没有提上议事日程。1985年6月,上海市委领导换届,建设部部长芮杏文接替陈国栋担任市委书记。

15岁就参加革命的芮杏文大部分时间从事经济工作。在上海的几年,作为市委书记的芮杏文提出了两条思路:一是从社会募集资金,二是搞土地置换。同年9月,上海静安证券交易营业部开业。

当时资本还是一个异常敏感的字眼。上海的股票交易顿时在国内引起激烈争论。1987年,芮杏文陪同时任副总理兼央行行长陈慕华到静安营业部现场调研,最后表示赞成让股票交易继续试下去。

1985年,世界著名华裔建筑师林同炎在美国会见了汪道涵,建议上海先在浦东开辟一块土地造桥修路。地价上涨之后,将其租售,如此滚动开发,国家可以不花一分钱,收回一个现代化的浦东。上海规模也可以成倍扩大。

为此,林同炎还专门写了一份《开发浦东——建设现代化的大上海》报告。此时,汪道涵已经卸任,芮杏文将报告印发给相关部门,准备着手研究浦东开发问题,但很快也离任了。

二、决策启动

1990年1月20日,邓小平离开北京前往上海。从1988年到1994年,邓小平每年都带家人到上海过春节。26日,除夕之夜,邓小平与上海市的党政军负责同志欢聚一堂,共迎90年代的第一个新春佳节。

大年初一上午,朱镕基、陈国栋等上海市委主要领导到邓小平下榻的宾馆拜年。邓小平说:“有人说我们要收了,要向左转了。请上海的同志考虑,做点什么事情,证明我们没有收,没有向左转。”于是,朱镕基汇报了开发浦东的设想。

邓小平说,“浦东开发晚了,但还来得及,上海市委、市政府应该赶快给中央报。”

朱镕基说,“开发建设的报告不理想,不敢报。”

邓小平说,“不用怕,报嘛。”

2月17日,邓小平回到北京后,对政治局的领导说:“我已经退下来了,但还有一件事要说一下,那就是上海的浦东开发,你们要多关心。”

同一日,邓小平接见香港基本法起草委员会的全体委员。接见前,邓小平对李鹏说:“你是国务院总理,你要关心上海的开发开放”。当天,李鹏总理就让国务院副秘书长何椿霖给朱镕基打电话,建议写出一个书面报告。

朱镕基回答说,“上海的报告已经讨论了两三个月,总是不太满意,要催的话,今天晚上他就加班弄好。”朱镕基当晚就改好了报告。2月26日,上海正式向中央提出了《关于开发浦东的请示》。

很快,姚依林副总理率领国家计委、财政部等部门负责人到上海,对浦东开发问题进行专题研究和论证,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一致通过了浦东开发开放的决策。4月18日,李鹏总理在上海大众成立5周年大会上对外公布。浦东开发正式启动。

二、正式实施

1990年5月3日,上海市人民政府浦东开发办公室正式挂牌成立。浦东开发办的骨干基本上是朱镕基亲点,而且大部分是技术性或学者型官员。随即朱镕基又率领庞大的“上海经济代表团”出访香港、新加坡,宣传浦东开发计划。

在上海市浦东开发办公室正式挂牌办公后不久,1990年7月15日,《纽约时报》以半个版的篇幅发表新闻通讯《向世界展示中国仍在大搞经济》。文中评论说:“如果有人可以使这个计划运转,那就非朱镕基莫属。他任命的那些技术型政治家们毫不犹豫地支持着他。”

同年9月11日,《洛杉矶时报》也以《为低迷的上海倾注活力》为题,大幅报道:现任的上海市市长,61岁的朱镕基,被一致认为是中国政坛正在升起的一颗明星。浦东的成功将对他的政治事业提供帮助。

开发浦东,缺少资金是首当其冲的问题。朱镕基在1990年5月1日专门为浦东开发筹资做宣传的新闻发布会上说,在今后的5到10年内,开发浦东需要投入几百亿元的资金。而当时,来自中央的支持是5年内仅给上海提供65亿元资金,而且主要是贷款,大部分资金要靠上海自筹。

1987年底,中央任命朱镕基为上海市委副书记。他到上海的第一天,早晨下火车,下午就去市财政局。上海当年的财政收入与几年前相比不增反降。面对上海的实际困难,朱镕基开出的方子是“大进大出”,要求上海放眼世界,大量吸引外资,生产的产品也要大量出口到国际市场。

1988年4月,朱镕基当选市长后,多次痛陈上海的硬环境:“现在上海的脏、乱、差实在是看不过去了。更大的问题是软环境,各部门都存在明显的官僚主义作风。在市长办公会议上,朱镕基讲了一件自己“走后门”替外国人买票的事:

“现在上海从机场、港口根本进不来,进来以后出不去,买不到票,局长那里留了票,处长那里留了票,科长那里留了票,到窗口根本就没有票了。你要买票,得走好多后门。有个很有名的美国作家上次见我,谈完话以后说,请你给我买一张飞机票,我想回北京,我回不去。这简直是笑话,要市长买票。这种情况下,外国人想投资也不会来。”一张飞机票尚且如此,更不用说一个项目了。

当时上海一家合资企业的项目审批得盖126个图章,历时15个月,涉及14个部门、19个办公室。朱镕基抽调有关委办局的得力干部,成立上海市外国投资工作委员会,凡是500万美元至3000万美元的合资项目,都由这“一个窗口、一个图章”解决,外商形象地称作“朱一敲”。

1988年6月10日,上海市外资工作委员会经过一个月的筹备正式对外办公。市长朱镕基亲自兼任主任,时任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的黄菊兼任第一副主任,由市计委、市外经贸委、市经委和市建委四大机构分管引资工作的副主任分别任委员。

所有外商投资项目一经这个委员会拍扳同意,全市所有部门都必须通力合作,确保项目的顺利实施和推进。外资委建立之后做的第一件事就是14个小组主动上门听外商提意见。此举让外商“受宠若惊”。

此后,仅仅用了十多年,浦东就走过了相当于西方发达国家100多年、新兴工业化国家30多年的历程。东从农田遍地、阡陌纵横之地起步,早已彻底作别“宁要浦西一张床、不要浦东一间房”时的尴尬。 浦东已成为“中国改革开放的窗口”和“上海现代化建设的缩影”。

其中,陆家嘴地区已是高楼林立,聚集了各大国际企业,成为中国乃至世界重要的金融中心。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