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老师的自我提醒
八年级A班的学生,比其他班更加活跃。
面对好动的学生,瞬间油然生出“我当年做学生时是XX样子,而如今的学生却是XX样子”这种感慨,大抵就是觉得当年我们很乖巧,如今的学生却肆意得很。
然而那一刻也忽然明白,当年我的老师用充满“人心不古”的口气说“你们这一代啊,如何如何,想当年我们,如何如何”时,我心里是一点都没有感同身受的,反而觉得,当年是当年,我们是我们,干嘛老拿你的当年和我们比呢。
大约拿自身经验来评价他人,是人的本性,毕竟我们也只能用自己的目光来看待四周。更何况是手中握有对学生的评价权的老师呢?
一旦老师有“我们当年哪里会这样”的感触,就会将双方置于隔阂状态,因而,学生的吵闹就由一个只发生在学生身上的事件,延伸到老师对自我的评价体系里,从而令老师更不容易心平气和地对待吵闹这件事,更容易动怒。
因此保持觉知就很重要,时刻提醒自己不要将自己和学生的边界混淆,把对事件的评价控制在它应有的范围内,比如,学生为什么不停地吵闹?孩子们正是天性活泼好动的年纪,自然会不十分安分,那如何在纪律上加以改进?把自己的思路引到如何解决问题上去,而不是走向更对立的方向。
实际上,人们的确一代比一代更加自我,比如我的父辈祖辈,当年读书时,老师的权威还是很重的,而现代的孩子们有一个更开放的心态。面对老师,他们身上更多的是“服”和“不服”,一个学识渊博或聪明风趣的老师,是让人服气的,而不是如我小时候,会对老师有些畏惧,产生“怕”的心理,胆子大的则是“不怕”,或者认为就“应该”听从老师。这个理所当然的“应该”,在我的学生身上,我看不到太多。只有当我在课程上的讲解令他们感到惊奇时,他们才会表现出一种信服和乖顺。
我比学生们大了十几岁,这十几年里,变化如此之大,从他们身上,我才深切感受到时间的流逝,感受到一代人和一代人确实不同。就像我的长辈们时常细数我们这代人身上的缺点,我看着我的学生们,感到迷惑。他们与我如此不同,有很多让我想要称之为“缺点”的东西。还好我还记得当年的心愿,因为希望别人能理解自己,决定不成为无法体谅他人的人。
要时刻提醒自己,作为老师,虽然需要对学生进行管教,但更要学习如何对待和处理这些孩子们身上与自己的不同,即是学习如何处理自己在时代变迁中新旧观念的交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