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与兰林小主一路同行齐帆齐微课

292.《家庭的觉醒》:孩子的问题其实是家长的问题

2022-10-20  本文已影响0人  林夕枫起

齐帆齐微课

现在的家长普遍都很焦虑,明明为孩子付出了很多时间和精力,孩子就是不按你希望的成长,而你也变成了一个暴躁焦虑的家长。

其实,养育孩子的过程要改变的不是孩子,而是父母自身,我们越恐惧,孩子越焦虑,我们越觉醒,离孩子的心便越近。

《家庭的觉醒》作者是美国沙法丽.萨巴瑞,是纽约哥伦比亚大学临床心理学博士,家庭动力和个人发展研究领域的专家。

关于这类心理学,家庭关系处理的书,中国作家也写了不少,比如武志红的《为何家会伤人?》。

颠覆了人们对家庭关系的认知,不和谐不友好的家庭关系会使人受到伤害。

《家庭的觉醒》这本书则给出了7个自检路径,了解育儿焦虑的源头,带父母走出恐惧和担忧,学会表达爱,培养乐观自信的孩子。

01.是什么使你愤怒

生活中有这样常见的场景:

因为一点什么小事,自己跟孩子大声地咆哮,咆哮完了之后冷静下来,又觉得自己刚才很失态。

几乎每个有孩子的家长都曾经有过这样的情况,甚至有个视频,母亲辅导孩子做作业,被气的心脏疼,拨打了120急救。

为什么我们在孩子面前,经常表现出来的是带有控制欲的、苛刻的、愤怒的情绪。

有一个词叫“关心则乱”,你不会跟别人家的孩子大喊大叫,你也不会轻易跟朋友、同事表现出愤怒的情绪。

冷静想一下,孩子调皮不写作业,一次考试没考好,丢了文具,或者跟别人恶作剧,值不值得你这么愤怒。

是因为有了孩子后,你把全部的身心都放在这个孩子身上,同时你的恐惧感被调动,而这个恐惧感又给你带来无数的愤怒。

当我们内心充满着对周围世界各种各样恐惧的时候,我们的第一反应就是愤怒。就是说不是因为孩子某个行为让你愤怒,而是因为你的恐惧让你愤怒。

这本书告诉我们在养育孩子的过程中,其实最重要的是完成父母的觉醒,我们平常总是想花很大的力气去改变孩子。

但实际上孩子来到我们身边,是为了唤醒我们,是为了让我们对自己有重新的认识。

当我们能够把劲儿使在自己身上的时候,会发现整个家庭就得到了觉醒。

青少年中抑郁症群体数量越来越大,郁金香陪伴是民间抑郁症公益组织,发起人是一位抑郁症孩子的妈妈。

她在陪伴孩子发病痊愈的过程中,体会到作为父母在孩子成长过程中给孩子造成的伤害。

郁金香陪伴专门设立了家长学校,专注青少年抑郁患者家长的成长,家长学校提出家长改变1%,孩子成长99%。

很多家长不能接受这样的理论,辛辛苦苦一心扑在孩子身上,怎么就做错了呢?

孩子出问题就是孩子的问题,怎么会是家长的问题呢?

很多家长兜兜转转到处寻医问药,孩子无法好转,还是回到自己的身上。

在学习成长的过程中,逐渐意识到自己的问题,家长改变了,孩子也逐渐发生了变化。

这和这本书中提到家庭的觉醒是父母的觉醒是一个道理。

读完这本书,你会发现你可以把孩子当作一面镜子,像照妖镜一样照出你内心当中各种各样的恐惧和不成熟的地方。

孩子会爱自己,也会对自己好,他对这个世界充满了好奇心,做事没有那么功利的态度,这是三岁以前孩子本来的样子。

但是随着我们的教养,慢慢的把他变成了和我们差不多的人,有烦恼,发脾气,喜欢摔门,喜欢跟他人对抗。

02.爱是一种能力

每个家长都会说自己非常爱孩子,作者给出爱的定义是,爱是一种能够全面地看见,接受且尊重他人本来面貌的能力。

孩子终其一生最需要做的三件事:第一个叫做“我被看见”,第二个叫做“我有价值”,第三个叫做“我很重要”。

这很像阿德勒写的《自卑与超越》中的观点,《陪伴孩子终身成长》里面也有这样的观点,这几本书中讲的都是这个道理。

我们有时候需要的并不是钱,并不是荣誉,我们需要的是被看见、有价值、被尊重,这三件事也是孩子真正需要的。

但是家长往往给不了孩子,取而代之的是批评“你没价值”,“你不行”,“你管不了你自己,需要我来管你”。

郁金香家长学校里会让家长一开始反复的读海灵格的两首诗《允许》和《看见》。

允许事情的发生,允许别人如他所是,允许自己有这样的念头、情绪,当允许了自己,也就允许了别人。

要看到一个人行为背后的意图,关注到一个人意图背后的需要和感受,才算真正看见他。每个人都需要被看见,包括你、我,所有人。

有种迷思叫“有爱的就是好家长”。

爱是好东西,但是在爱后面特别容易跟着恐惧,佛教里面讲“由爱而生怖”。

你如果没有爱,也没有那么多恐惧。

很多家长认为我都是“从爱出发的,我就没有错”。

你从爱出发,也生出了恐惧,而恐惧带来了占有欲和控制欲。所以很多家长根本就是在控制着这个孩子。

要求这个孩子一切按照自己的想法来做,包括出门穿什么衣服,可这都是父母的要求,这种占有欲和控制欲,会导致爱变味。

我们的动机也许是爱,但并不代表我们的孩子接受到的也是爱。

如果你发自内心爱你的孩子,不要求回报,你只是因为爱他就已经满足了。

这才是真正的爱,而不是让孩子必须用一些事情来跟自己交换。

不要以为爱就有那么了不起,如果真的爱出了问题,反而会带来更多的恐惧和痛苦。

家长真正能够掌控的只有一个东西,就是自己的情绪和反应,当孩子出现了一些问题,此时你的情绪和反应才是你自己可以掌控的东西。

但是我们往往不掌控自己的情绪和反应,我们放纵自己的情绪跟反应,而希望掌控掌控不了的东西,这就是痛苦的来源。

如果一个父母能够发自内心地接纳孩子的现状,而不是试图控制一切,让一切都按照自己的想象去发生,这个父母就叫觉醒的父母。

03.改变从自己开始

这本书不同于其他的育儿书,强调关注的重点根本不是改变孩子,而是改变家长自身。

当然这本书也不是让家长不作为,在最后一章给出了很多技巧。

作者提到了八个办法,其中三个办法让人印象深刻。

其一,从无心的反应,到用心的陪伴。

我们常常会有这种情况,突然之间一股无名之火来了,暴怒,这个叫无心的反应,因为你想都没想就发作了。

为什么孩子过了青春期以后,不愿意跟家长说话?

因为孩子跟家长说什么,后面都跟着一大通教育,你应该怎么样怎么样?不应该怎么样怎么样?

那你能不能投入的跟他聊一聊球赛,投入的跟他聊一聊鞋子,投入的跟他聊一聊音乐。

没有人能在不断被纠正,被指责,被批评,被训斥的情况下,把事情做好。

孩子如此,成人也如此,人愿意把事情做好,是因为感到被理解,得到了鼓励和支持。

要学会耐心地陪伴,不再盲目地反应,开始真挚的表达。

跟孩子说话的时候要走心,不唱高调,不说那些教训人的、站在高处的话,这是用心的陪伴。

其二,从有角色到无角色。

孩子十八岁出去上大学,有很多父母不适应。

觉得“我的孩子上学离开我们,突然发现自己什么都不是了,这18年一直在努力地照顾她,陪她上学,她突然走了,不知道自己该干什么。”

所以我们应该成为一个独立的、自主的,有自己人生目标的人(这叫做无角色),而不是我是谁谁谁的妈妈(这叫有角色)。

我们要扩张自己的情绪容器,如果我们的情绪只是随着孩子起伏变化,那我们的情绪肯定就会被他不断地牵动。

但实际上我们可以给自己营造出更大的空间。

其三,从情绪到感受。

很多人分不清什么是情绪,什么是感受,所以我们经常会用情绪来替代我们内心深层次的感受。

作者说:“真相是真正的感受,只能通过我们内心深处的安静去体会。

而我们却恰恰习惯反过来做,那就是情绪发泄的越激烈,越戏剧化,我们才觉得越自在。

孩子很容易成为我们不满情绪发泄的靶子。

可惜的是,他们不会处理我们发射出来的情绪,对他们而言这个负担太重了,简直可以碾碎他们的心神。”

作者提出一个建议“给自己的感受铺一条直路”,你在孩子身上发泄,在老公身上发泄,这都是一条弯路。

因为你没有直接面对自己的情绪,也没有直接面对自己的感受。

一个人成熟的标志是能够不带情绪的表达需求和愿望,但需求的愿望没有得到满足时,不抱怨、不攻击、不逃避,积极想方设法解决问题。

如果我们不断地成长,创造出一个觉醒的家庭,你自在,孩子也自在。

当我们双方都自在的时候,这个家里面不再有控制,而是爱、理解和倾听,然后每个人努力的做好自己。

我们为孩子所能够做的事就是创造条件,并且接纳他的现状和未来,这就是一个觉醒的家庭所该有的样子。

(齐帆齐商学院年度品牌营第67篇,字数3213字,累计121909字。)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