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儒、道专题阅读中国国学与传统文化

庄子“浑沌”,老子“惚恍”,开窍即死

2019-05-31  本文已影响97人  fe3068bf6191

庄子的故事啊,都很好玩,今天和大家一起分享一个“浑沌之死”的故事。

庄子“浑沌”,老子“惚恍”,开窍即死

南海帝王名叫倏,北海帝王名叫忽,中央的帝王名叫浑沌。倏和忽,常常跑到浑沌住的地方去玩,浑沌对他们很好,倏和忽就想报答浑沌,有一天,倏对忽说:“人都有七窍,用来看,听,吃,呼吸。而浑沌偏偏没有,我们何不把它凿开,作为礼物。”忽说:“好呀!好呀!”。倏、忽每天替浑沌凿开一窍,每天凿开一窍,七天后,浑沌就死了。

我是越来越爱上庄子的性格啦,洒脱,看这人物名字起的?没谁了!

先说说这“倏”和“忽”。倏:极快地。如倏尔而逝。忽:急速。如其亡也忽焉。可见这南海、北海的王都是光速度。感觉它们都是光量子呀,唯有中土的国王是个混混沌沌不开窍的,竟是一枚“浑蛋”,浑然一体,一个整体球。

庄子“浑沌”,老子“惚恍”,开窍即死

南海王,北海王,光速度,到处跑,倏忽东西,顷刻南北,遍察万物。

而这浑沌原本一窍不通?我的问题来了——这一开窍,咋就“嘎”了呢?

浑沌之死,必有隐喻!

庄子,庄子,你想说什么?

倏、忽,整两个速度如此快的?

浑沌,又整一个一窍不通的浑蛋?

开七窍,就死了?

这背后的哑谜到底是?

我们先来搞清何为“浑沌”?

我们请教请教庄子的师傅老子吧,老子说,看我《道德经》第十二章:“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聋;五味令人口爽;驰骋畋猎令人心发狂;难得之货令人行妨。是以圣人为腹不为目,故去彼取此。”

“五色令人目盲”绚丽多彩,让你眼花缭乱,整天只追索这些乱人眼的色彩而忽视了内心的觉受?也许一个瞎子的世界比这都更加美好,不敢说……

“五音令人耳聋”迷人乱性的音乐激刺着你的神经,让你亢奋,可有一天你会发现那吃鸡都是假的……

所以,老子提出了“圣人为腹不为目”的结论。“腹”心也,心腹,人修离欲之行,中气足,七轮畅通,气海充足,元气大增,无形能量(大道)周兴流通,周遍法界,活泼泼无形无相。为腹,就是为了那浑沌沌一个整体。为目,就是有形的物质世界,会生贪欲之害。

庄子“浑沌”,老子“惚恍”,开窍即死

似乎有点感觉。

哈哈,有答案啦。果然问对人了。

老子说,继续看《道德经》第十四章,这里面有个秘密词语:“视而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兮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惚恍。”

看它看不见,把它叫做“夷”;听它听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这三者的形状无从追究,它们原本就浑然而为一。它的上面既不显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显得阴暗晦涩,无头无绪、延绵不绝却又不可称名,一切运动都又回复到无形无象的状态。这就是没有形状的形状,不见物体的形象,这就是“惚恍”。

注意“惚恍”这个词,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没有形状,没有相貌,混而为一,看见这个描述没有,像不像“浑沌”。

老子接着说,《道德经》第二十一章,是继续深入讨论这个“惚恍”:“道之为物,惟恍惟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道”这个东西,没有清楚的固定实体。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形象。它是那样的恍恍惚惚啊,其中却有实物。

庄子“浑沌”,老子“惚恍”,开窍即死

哇,看见没,没有固定,没有形象,却有实物,是不是庄子的“浑沌”?

当我们在老子的“惚恍”中发现了庄子的“浑沌”,我笑了。我们干得漂亮!

可我心头又飘来一块乌云。

开七窍,浑沌咋就死了么?这几面必有大秘密。

预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庄子“浑沌”,老子“惚恍”,开窍即死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