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欢迎吴中区政协考察团座谈会上的讲话(原创)
各位领导、各位来宾:
大家好!推开心扉,我发现一扇门上贴着“喜”字,另一扇门上贴着的还是“喜”字。天地也因此而无比欢欣。此时,我最想说的一句暖心的话,那就是:“老家来人了!”老天爷的心情显示,今天有雨。这必将是喜极而泣的雨。正所谓:“老乡见老乡,两眼泪汪汪。”我确信,驿在秋心的雨,就是春天的美酒。挂在笑脸的泪,就是生动的珍珠。苏州市是我们的根据地,吴中区是我们的大本营。
俗话说:“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你们从苏州一路风尘仆仆地赶来,纵然不是天兵天将下凡,也必将是男神驾到。对于你们的到来,我们表示热烈的欢迎和由衷的感谢。(此处可以有掌声)
峄阳贺氏属于书香门第,堪称名门望族。最早的历史,可以追溯到上古。我们是神农氏炎帝的后人。
山东峄阳贺氏历史悠久,文化灿烂,人才辈出。唐代状元出身的贺知章,具有“四明狂客”之称。他是我们的先祖。贺知章为越州(今杭州)人,官至礼部侍郎,晚年返乡,留有《回乡偶书》一诗,妇孺尽知,天下皆读。
历史的车轮滚滚向前。北宋的贺铸为苏州人,他是贺知章的十世孙,官至太平州通判,晚年退居苏州。南宋时期,贺铸的四世孙贺伯一,携弟贺伯二和贺伯三,护卫高宗皇帝南渡。出生入死、浴血奋战的他,为了给“革命”留下种子,便把妻儿老小留在东山槎湾。这里有洞庭湖的滋润。料想日后必能东山再起。后来,果然命中。贺伯一真乃料事如神的神人也。虽然东山和山东面熟,但是毕竟是中国境内的两个不同的地区。
明朝时,贺伯一的九世孙贺廉,中举人,官至福建按察知事。贺伯一的十世孙贺元忠,中进士,官至云南按察使。贺伯一的十一世孙贺泰,中进士,曾任南京刑部郎中和广东御使之职。由此可见,当年贺伯一的抉择是十分正确的,可谓英明,堪称圣明,具有先知先觉的超能力。
清初,贺伯三的十世孙希贤、希伦和希圣三兄弟结伴北渡,既完成了旅游,又实现了经商。船只沿京杭大运河前进,来到山东峄县,看到齐鲁大地民风淳朴,便让一部分亲人在此娶妻生子。后因思念故土,一部分人又回到了槎湾。因此苏鲁一家,骨肉相亲。
1644年左右,枣庄大地上,开始出现苏州贺氏的身影。因为枣庄旧称峄县,位于山东的最南面,所以我们自称峄阳贺氏。1992年,我们曾经修编过《山东峄阳贺氏族谱》。在这之前,我们还专门组织了一个考察团,前往苏州老家考古,并到祖籍吴中寻亲。据听说,当时我们的先祖伯三公的坟冢仍在。所以那次考察,真可谓是不虚此行,意义深远。
贺窑村是贺伯三后人的聚积地。“一招鲜,吃遍天。”烧陶是先人的看家本领。其实贺窑村原本姓“苏”并非姓“贺”,原本名“楼”并非名“窑”。这是因为当时苏姓人家事业庞大,在村中建有望海楼,所以美名远扬苏楼村。后来该村之所以改名换姓,一方面是因为苏姓人家的事业日渐衰落,而我贺氏先人的生意则是欣欣向荣。在村东的翠屏山,我们的祖先“咬定青山不放松”,立根原在红土中。山中的红土粘性极佳,是烧制上等陶器的最美的原料。
勤劳勇敢与聪明才智并存的峄阳贺氏,在热情的苏鲁大地上繁衍生息,开枝散叶。如今,已经遍布苏北鲁南十余县,五十余村,村居人口达三万余人。更有甚者,有的村落,如:峄城区阴平镇的贺庄,十家有八家是“贺姓”人口。他们在工农兵商学上各显其能,为国建功。祝愿我峄阳贺氏的儿女子孙们,能够继续秉承“忠厚传家远、诗书继世长”的祖训,把我们的文明带出家门,让我们的文化走出国门,让它与百家姓的文明同盟,让它与百花香的文化接轨。这是我峄阳贺氏的幸事,也是我中华民族的幸事。
峄阳贺氏的显赫人物,古有清朝皇帝册封的怀远将军贺忠、陕西甘肃镇洪水营守备贺友善和致仕还乡的贤达贺克昌等人。今有著名诗人、剧作家贺敬之,少将头衔的军旅作家贺茂之,南京画院的著名画家贺成等人。尤其值得一提的,是贺敬之的影响力最大。在我峄阳贺氏族人的心目中,贺敬之既是一支闪光笔,又是一座里程碑。受他的影响,很多青年写手纷纷地拿起了文笔。例如:中学语文教师贺承德,他最大的梦想就是在不久的将来,可以出两本书:一本书是《师者文舞》,另一本书是《百年敬之》。《师者文舞》现在已经以一篇文章的形式,在《江西教育》粉墨登场。他撰写的与贺敬之有关的系列文学,也都将在陆续刊发之中。例如,台儿庄作家协会主办的《运河》杂志,就是由贺敬之亲笔题名的刊物,贺茂之将军担任顾问。除了卷首语,摆在第一位的专栏,就是“文学双星——贺敬之与柯岩”。贺承德在该专栏刊发的作品有《伉俪诗人的光辉岁月》。这是在参观了贺敬之柯岩文学馆后,他写的见闻和感受。该文也曾经在《枣庄日报》副刊的显要位置刊发。除此以外,《贺窑村的前世今生》《〈回延安〉到〈延河〉的波折》和《贺敬之和柯岩的风雨人生》等,也都在《运河》上陆续装船,与千万读者见面。据悉,《贺敬之和柯岩的风雨人生》一文,也曾经在枣庄市文联主办的刊物《抱犊》杂志上发表过。正如贺承德所言:“只有强我贺氏文化,才能壮我贺氏家威。”
为了聚族心、凝族力,2016年初,族人决定重新修建贺氏宗祠。祠址选在翠屏山下,著名诗人贺敬之祖茔东侧,占地6亩多,投资300余万元。宗祠于2018年建成,并在清明节成功地举办了祭祖大典。从此以后,祭祖大典每年举行一次。2020年,由于疫情的缘故,大典没能在清明节如期举行。但人心所向,贺窑村不失为峄阳贺氏的文化摇篮,堪称是贺氏文化的精神王国。我们把图腾描红在这里,我们的信仰也必定在这里美丽。
在文化的传承上,我们还注重与中华贺氏家族事业指导委员会的联系,注重与中华贺氏文化研究会的联系。贺陵生主席生前曾经来到我区,并对我村进行过考察。我们与《中华贺氏》杂志和《中原贺氏》杂志的编委取得联系,以求进一步推广我峄阳贺氏的文化。因为我们是群众,所以我们仍需与组织上保持高度的一致。我们相信,在各级政府的正确领导和亲切关怀下,在各界朋友的真诚关心和无私帮助下,我们峄阳贺氏的文化一定会更加光大。
要想让诗歌复兴,就必须让诗魂附体。贺氏子孙都爱读贺知章的《咏柳》和《回乡偶书》,也都爱读贺敬之的《回延安》。毕竟生活不止眼前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的田野。如果说柴米的生活等于现实,那么诗歌的思想就注定浪漫。
唐代诗人王昌龄有言在先:“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最后,我想说的是:“吴中亲友如相问,一片丹心在齐鲁。”请你们代我们向老家的亲人们问好,也代表我们向老家的朋友们致敬。祝亲友身康体健,愿老家日丰月饶!
贺承德
2020年9月12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