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2.13国家公祭日,回忆参观南京大屠杀纪念馆

2017-12-13  本文已影响31人  39c4589f5383

在14年10月底的时候,因为一次出差,我第一次来到南京。10月份的南京天气有些凉,不时还伴着一些小雨。对于南京的印象,这座城市更多的是教科书上标记:“六朝古都”、“孙中山先生葬于中山陵”······

但就是恰好,我们经过“南京大屠杀纪念馆”,神经仿佛被触动。于是决定进去看看,在纪念馆的广场矗立的是“绝望的雕塑”,仿佛从雕塑的眼中你可以看到亲历者,因为亲人刚刚被侵略者杀害的那种无助和绝望。让所有还没有进馆参观的人,首先心情就忍不住的低沉下来。走进展馆的时候,可以看到的是护栏底下,土坑中遍地的皑皑白骨。当年,侵略者就是这样将30万人坑杀在这里。而对于这种震撼远远超过数字带来的感受,因为很难相信一个冷冰冰的数字现在就对应在自己的眼前。纪念馆里面非常安静,这种安静可能是参观的人不想打扰死难者同胞,第二种是心情复杂不想说任何的事情。

后来,由于跟朋友聊到这次出差参观的经历,朋友推荐我看了一本叫《菊与刀》的书,这里面介绍了很多日本民族很多矛的民族性格,日本人身处岛国,资源有限,促使他们对于对外扩张的想法永远不会改变,“亡我之心不死”由此而来。他们忠诚宽厚,但又叛逆狡诈;极度好战又极度温和;极度黩武又极度爱美;极度粗鲁傲慢又极度彬彬有礼;极度死板又极度灵活;极度恭顺又极度讨厌被使唤;极度忠诚又极度反叛;极度勇敢而又极度胆小;极度保守而又极度喜欢新事物。他们非常在乎他人如何看待他们的所作所为。但是,即便他们犯了错未被人发现,依然会有罪恶感。他们的士兵接受过全面的训练,但依然桀骜不驯······日本政府至今不承认侵华战争,不承认这次南京大屠杀。德国政府愿意承认错误,为什么日本人不愿意承认战争罪责,让人费解。看过这本书后能了解些许原由。如果根性由此,如果有一天我们再一次变弱,他们一定会卷土重来。落后就要挨打的历史现实永远不会变。

历史就这样从泥土尘封到如此直接地展现在你眼前,对逝者的祭奠,对侵略者的痛恨都揉在这所有人心里。今天,又到了12月13日—“国家公祭日”,这又勾起了对这个地方的所有感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