简书精品美文集萃人物散文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若是可以不平凡,谁又愿意甘于庸常?

2018-05-24  本文已影响96人  暮落木

看完《雷峰塔》,我莫名地为张子静觉得心酸。

都说张爱玲是一个弃儿,童年悲惨。

可谁知道,真正的弃儿是她的弟弟张子静呢?谁又知道,张子静几乎一生悲惨呢?

张爱玲一生写尽传奇,张子静却一生写尽平庸。

同样的父母,同样的家庭环境,为何两人差别如此大?难道真只是因为天赋不同?

01

张子静是被遗忘得彻底的人。

三岁他母亲黄逸梵抛下他出国,他靠着奶妈来记住母亲的样子。

后来母亲几次回国,他还来不及欢喜,便被母亲的冷漠弄得遍体鳞伤。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若是可以不平凡,谁又愿意甘于庸常?

母亲黄逸梵幼时深受重男轻女倾向迫害,长大后又受五四运动思潮影响,主张追求新时代自由民主,尤其痛恨封建重男轻女思想。

于是,黄逸梵把她的关注都放在了张爱玲身上,以至于忽略了他。

黄逸梵得知张爱玲十岁还没上学,在她父亲张志沂的反对下,毅然把张爱玲送上学校。

张爱玲喜欢画画,黄逸梵为她请老师教她画画。张爱玲喜欢听她姑姑弹钢琴,黄逸梵为她请来钢琴老师教她弹钢琴。张爱玲想去英国读书,黄逸梵也请来老师教她英文。

可是黄逸梵却从未过问张子静要不要上学,拿她一句话说,“我只担心你姐姐,觉得你两样,儿子当然会供到上大学的。”

我不知道那时年幼的他听到这句话有没有受伤,我只知道,我看到这句话的时候,觉得心里透着丝丝凉意。

黄逸梵痛恨重男轻女,口口声声主张平等。殊不知,在她那里,是重女轻男,而重女轻男也是另一种不平等。

无论如何,黄逸梵从始至终都认为他是儿子,他父亲张志沂自然会重视他,供他到上大学的。

可谁知道,那张志沂拿着祖宗们留下的丰厚遗产,整日沉迷鸦片嫖妓,全然不管张子静。不久还染上了吗啡,花钱如流水,让本就坐吃山空的他越发捉襟见肘了,最后连送张子静上学都觉得学费贵,干脆给他请了一个私塾老师,教他孔孟之道。

那时候科举制都已经废掉了,却还让张子静学孔孟之道,真是可笑至极!

后来在张爱玲的名声下,张子静也得到过些许关注,只是那关注是人人说形容他一句“一生庸碌”。

我也觉得可笑,若是可以不平凡,谁又愿意甘于庸常?他不过是被现实所迫罢了。

可别拿张爱玲的才华与他比,若他母亲能像对待张爱玲一样待他,他又怎会沦落到平庸?

更让人觉得可悲的是,他本已是爹不疼娘不爱了,只好把目光转向疼爱姐姐的姑姑,却没想到,连他姑姑也不待见他。

有一次他去他姑姑的公寓,他姑姑嫌他坐久了,连午饭也不留他,只说,“下次来要留下吃饭的话,一定要提前说一声,好让我为你准备饭,你不说,我怎么知道你要吃?”

何等的悲凉。

还是一个孩童,周围却充斥着无人问津的冷漠,天方地圆,好像就只有他一个人。

苦苦挣扎,可是无论他挣扎了多久,仍然无果。就好像,他的命运就是一个事实,一个无法被人改变的事实。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若是可以不平凡,谁又愿意甘于庸常?

02

张子静生来俊美,长睫毛大眼睛瓜子脸,他家里人没少为他这幅容貌感叹,说这张脸要是生在女儿身就好了。

但要我说,真是女儿身就好了,或许他能少受点苦。

是啊,母亲黄逸梵总以为他是个儿子,就生来尊贵,一定能得到重视。却不知,正是“儿子”这个身份,让他受了太多太多的冷漠和伤害。

父亲接他们姐弟去姨太太那里住。

也许是把张子静当成潜在的威胁,那姨太太刻意抬举他姐姐,对他姐姐好。而对他,却是只剩冷漠,他当时在那里生病了,那姨太太也不曾去看他一次。无视也就罢了,不为他请医生,还要在他睡觉时刻意弄出声音吵醒他,似乎就是让他不好过。

后来父母离婚,继母进门。

继母也同样因着他是儿子,时常在张志沂面前挑唆,那张志沂本来不怎么管他,却因继母的挑拨天天打他。张志沂下手可一点都不轻,再加上他身体本就弱,这样一来,更加羸弱不堪了。

在《雷峰塔》一书中,张爱玲把他形容成一个胆小懦弱、不敢奋起反抗的人。

可是,母亲的漠然,父亲的虐待,继母的狠毒,早已将他的锐气磨平。与其说是懦弱,倒不如说他是习惯了,麻木了。

就像那次,他父亲在饭桌上又被继母孙用蕃挑唆,当场给他甩了一巴掌,他没有反抗,只是低头沉默掉眼泪,张爱玲在一边也哭了。之后他擦干眼泪,若无其事地去玩他的篮球,张爱玲倒在一旁看着他哭的更惨了。

那一巴掌,不是不疼,只是他早已麻木。因为他知道,就算他继续哭,也是没用的,毕竟,除了张爱玲那一点在乎,其他人,根本不管他。

他不是不想反抗,只是他孤身一人,又身纤体弱,哪里可以反抗得了?

所以,他只有默默承受,默默习惯,默默学会把苦水血水往肚子里吞。

因为他知道,他除了这样,别无选择,毕竟,真的没人在乎他啊。

果不其然,黄逸梵听说了他父亲虐待他的事,仍旧不以为然,仍旧天真地坚持着她的“以为”。

以至于,后来张爱玲受不了继母和父亲的折磨从家里逃出来的时,张子静随后也带着一双报纸着的篮球鞋从家里出来,到了黄逸梵的公寓,一进门就哭着对他母亲说,我不回去了。

可黄逸梵却冷静地告诉他,他必须回去,因为她的经济力量只能负担一个他姐姐的教养费,再也担负不起他。还劝慰他,他父亲不会放弃他的。

他无声地流泪,平静了一会主动扯开话题,若无其事跟黄逸梵说家里的一些事,仿佛他不曾哭过,仿佛刚才什么都没发生过。

之后,他又带着用报纸包着的篮球鞋回去。那双篮球鞋,是黄逸梵和他姑姑回国时带给他的,是他的最爱,他珍惜如宝。

早就知道结果,可他还是想要去尝试。一次次寄予希望,得到的却是更深的伤害。

他真的很渴望母爱,可惜,母爱这东西他似乎从未拥有过。

不知道,在他出生的那一刻,他母亲抱着他的时候,可有过欣喜,可有给过一分母爱。

03

如果说父母亲的遗忘、周遭人的冷漠是张子静童年的伤,那后来张爱玲的无情则是他长大后的痛,就像一把盐,轻飘飘地撒在他的伤口上。

至于有多疼,就只有他知道了。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若是可以不平凡,谁又愿意甘于庸常?

童年时期里,他与张爱玲,虽然没有浓厚的感情,可是,偶尔他们还是会一起玩,一起聊天,张爱玲几乎就是他仅有的聊天对象。所以在他的世界里,张爱玲可以说是唯一的一丝暖阳了。

然而后来繁华落尽的张爱玲,像是历尽了人世苍凉,越发无情凉薄。她批判亲人,批判朋友,一日甚于一日。而张子静,也没能逃过她的批判。

张子静曾与朋友设立了一个报刊,向张爱玲约稿,却只得来张爱玲一句“我不能给你们这种不出名的杂志写稿,坏我自己的名声。”

张志沂对自己慷慨,对张子静吝啬。张子静处境越发艰难,只好向张爱玲求助,张爱玲却分文不给。

张爱玲出国,也没有告诉张子静。后来还是张子静去姑姑那里得知的,姑姑开门,一见他就是他姐姐走了,然后把门关上。张子静离开时,忍不住哭了。自那以后,他们再没有见面。

似乎是蓦然间,张子静发现,那最后的一丝暖阳也消失了,他努力想抓住它,让它留下,可它还是走了。

是啊,人怎么可能抓得住阳光呢?除非那暖阳愿意主动照射进来,否则,再怎么努力,也是徒劳。

张爱玲出国后,他们很少联系。他唯有从报纸上了解张爱玲的情况。面对张爱玲的漠然,他却没有任何怨恨,只心念着她,担心着她。

有一次,报纸上误传张爱玲死亡的消息,张子静看到了,忙给她寄去一封信。张爱玲的回复内容不得而知,只知道有这样一句话“没有能力帮你的忙,是真的觉得惭愧。”

若真的惭愧,为什么不愿给他一点点帮助?为什么不愿给他一点点温暖?

直至张爱玲真的去世,张爱玲留下遗言说财产一切留给宋淇夫妇,却一分都没有留给张子静。

后来的张子静,终生未婚,,一边服侍继母。60多岁,还在想着如何攒钱,去乡下找一个老婆,能照顾自己……

张爱玲的弟弟张子静:若是可以不平凡,谁又愿意甘于庸常?

但最后,张子静也不曾恨过张爱玲,只说:“我了解她的个性和晚年生活的难处,对她只有想念,没有抱怨。不管世事如何幻变,我和她总是同血缘,亲手足,这种根祗是永世不能改变的。”言语诚恳,坦坦荡荡。一如他为《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做口述,那言语中,有的是只是对姐姐的崇拜,还有那沧桑者的实诚。

人生路口,兜兜转转,到最后却是他继母收留了他。那时候的继母孙用蕃,膝下无儿女,人至残烛之年,看透世事,对他多了几分怜悯。他们共同生活,倒有几分相依为命的意味。

张子静虽平庸,却仁厚实诚。世界待他残酷,他却用善良回报。正如他的一生,庸碌而温厚。

从未想过报复,从未想过怨恨。

所以不与他继母争遗产,甚至愿意照顾她的晚年。

所以他不曾恨过张爱玲,在《我的姊姊张爱玲》一书中,有的只是张爱玲的好。

所以他没有怨恨过谁,哪怕他年少时与张爱玲的聊天中,也不曾对谁有过半分抱怨,他的话语里,只有家常,再有就是仆人的事。

1989年,张子静逝世。

张子静,他就像夹缝中生存却又被世人遗忘的小草,风雨中摇摇欲坠,却没有一个人愿意为他停下来,给他遮风挡雨。

我不知道他死的时候是个什么情景,只望,来生他能投个好人家,让他感受一下,父母的爱、家的温暖。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