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八十一案:大唐梵天记》王玄策比玄奘更出彩

最早看这个系列,是无意中在图书馆看到《大唐泥犁狱》,被介绍所吸引,对从另一个角度来讲述玄奘和西游的故事很感兴趣,对玄奘作为一个人的一面和破案的故事所吸引。借走读之,果然很有意思,力荐。
后来又接着借了《西域列王纪》来看,这是《大唐泥犁狱》的续集,也是从这本书开始,发现作者这是想写一个系列,很是惊喜和期待。不过《西域列王纪》本身感觉故事不如《大唐泥犁狱》有张力,可能是作者为了写一个系列而写,导致没有后者那么有厚度,也可能是与我口味不符。但如今回想起来,对《西域列王纪》的印象除了浓厚的西域沙漠王国色彩和大卫王瓶的秘密外,都记不太清了。
最近突然发现又出了一本,而且整个系列三本书被出版社重新推了新版本,封面上更刻意体现系列和西游的明示,但画风却不如前一版那么贴切了,堂堂大乘天玄奘法师,画的娘娘的。
赶紧借来一读后,说实话还是有点不够味。当初读《大唐泥犁狱》的惊喜还是没能找回来。但这篇主要发生在天竺的故事,读来也是充满了印度风情。这就比较厉害了,三本书,三个发生地,给人三种地区风情的印象,对作者的笔力和学识还是很考验的。
以下涉及剧情描述,毕竟是本偏推理的书,在意的就别往下看了。
本书讲的故事呢,开头摸不着头脑,中期感觉铺得很大,结尾却收的有点仓促和莫名了。
书中的故事开始时,玄奘已经达到了西游的终点天竺,甚至都基本完成了对天竺佛经的学习,也闯出了很大的名声,开头就跟着天竺彼时最强盛的国王戒日王(历史真实人物改编)进行开坛辩经,本想看看玄奘出名的辩术来着,结果居然无人敢挑战。那这应该就是为了给玄奘造势吧,既是在书中向他国造势,也是向读者造势。
接着戒日王就要玄奘去帮他收复一个国家,玄奘虽强,但嘴遁也不能这么用吧。戒日王给出的理由是让玄奘去让该国国王皈依佛教,从而不费一兵一卒收服国家,连玄奘的师父——彼时天竺资历最老的高僧大德戒贤法师(历史真实人物改编)——都出来劝诫,想想能不用士卒殒命就收服国家也是造塔,玄奘也就去了。
当然既然是让国王皈依佛教,那说明当地并不崇尚佛教,其实当地更是鱼龙混杂,各种教派势力林立,玄奘一个外来和尚一去,虽然有偌大名头,也是碰了一鼻子灰,光会辩论没用,玄奘不搞术法这一套低级手段,但架不住小老百姓就相信眼见为实的法术神迹(实际上在本系列中不语怪力乱神,都是障眼法+各种草药丹石的化学反应,这种科学揭秘也是本系列的一个看点)。这时来了一个活成传说的两百岁老和尚(历史真实人物改编),也是戒日王派来帮玄奘的,专精术法。两人虽然道不同,但也算是让收复大业走上了轨道。
便在这时,一名自称是玄奘曾在大唐交好的师弟转世的少年来见玄奘,这也引出了本书最重要的核心概念——轮回转世,
在书中,该少年清楚记得自己上一世与玄奘相熟,是其师弟,且上一世死时就跟玄奘说自己要投胎到一少年中,希望还能记得玄奘。此外该少年三岁起脑中就时时出现一个清晰的女生面貌,因此十几年来一直在满世界寻找她。最近终于在这座城市找到了她,但却得知她是当地最有名的一名妓女莲华夜(历史真实人物改编),过一夜需要500金币。那女子听了他的讲述只当笑话,只说拿500金币来就可共度一晚。少年卖遍家财,四处借钱才凑够钱,他只想和她多说说话,他觉得自己爱上了她。就在这时少年在城中看到了玄奘,想起了上一世的景象,因此特来找玄奘解答。这个少年叫做那顺(历史真实人物改编)。
这事说来当真诡异,玄奘自己也清楚的记得和那位师弟的往事,与这少年所说一模一样,再加上少年对那女子的追寻这不可思议的经历,难道当真是遇到轮回显迹了?
另一边,玄奘和老和尚的收复大计也在继续进行,与当地的多个教派长老进行了斗法,确实是斗法,各自显示神迹,这里既然是斗法不是辩论,那主要就是老和尚的专业了,我们就是跟着玄奘法师一起看热闹以及看玄奘大学霸是怎么破解开各个术法的。
在这期间,玄奘也抽空去了解了一下莲华夜,发现莲华夜其实也是认出了那顺的!难道真是轮回?
当斗法到了最后阶段,老和尚说起了那顺和莲华夜的故事,提出要和敌方法师共同解出轮回的秘密。一番折腾后,当莲华夜终于要道出记忆中的轮回真相时,却在刚说出上一世来自东女国(传说中的女儿国)后,就在一片白雾中原地消失了。
玄奘眉头一皱,觉得此事不简单,便赶紧带着那顺启程去东女国寻找真相。
结果到了东女国发现正在打仗,而且眼睁睁看着东女国被吐蕃打败了,玄奘两人也被作为奸细抓了去。后来被吐蕃的松赞干布叫出来见一个人,赫然就是王玄策。
这王玄策也是大唐人,在书里对应着玄奘的三徒弟沙悟净。实际上我已经不记得上一本书有说到孙悟空和猪八戒没,在本书中有提到《西域列王纪》收的两个徒弟,一个身材矮小(像孙猴子),一个是高昌国王(高老庄?)。但都没有这本书对“悟净”这般浓墨重彩地描写,甚至风光都盖过了玄奘。此时突然想起,该系列以前似乎叫玄奘探案集,现在改成了西游八十一案,也确实不再以玄奘为中心了。
说回故事,这王玄策之前也护送玄奘出使西域然后回国,当了长安不良帅(张小敬你在哪里!),在一次酒宴上喝多了,打破了皇帝正准备喝的葡萄酒的玻璃杯(琉璃盏),李世民一怒之下就让他二选一:去流沙之地(流沙河)镇守,还是去给玄奘做徒弟带去朕的问候。去镇守就真不知猴年马月才能回来了,当然选择去问候玄奘。也因此在吐蕃因缘巧合遇到了玄奘。
大家叫出东女国王一问,了解了莲华夜的上一世也是受过万千宠爱、当过妓女、后来居然还做了戒日王的嫂子,最后死在宫墙之下,与莲华夜的轮回经历完全吻合!
三人一起赶回天竺,调查莲华夜上一世的死因,然后在玄奘不输狄仁杰的推理下就发现戒日王其实暗杀了哥哥,夺取的王位(类似李世民),嫂子(也就是莲华夜上一世)也是被他杀的。
看到这是不是就开始混乱了,玄奘不是帮戒日王收复国家去的吗,怎么开始满世界乱跑探求轮回真相了,没办法,玄奘就是这样一个有谜题必须破解的热心人。这就是前面我说的看着摸不着头脑,因为没有主线,或者说主线到目前都很散,读者被玄奘带着跑来跑去,还不知道为什么。
这时候呢王玄策(悟净)在天竺待不下去了,大唐的大好世界等着他施展,不可能真在这做一辈子徒弟吧,于是找了个理由就回大唐了。
回去没多久就帮李世民破解了三个儿子互相阴谋利用厮杀争夺皇位的事情,不过毕竟他是不良帅,手头有人有线索,破起案来比玄奘光靠生猜要快。最后发现这是李世民哥哥家以前的一名宦官在背后引导这桩阴谋,捉了他一年才捉到,因为他会一招生起白雾凭空消失的法门,而这恰恰就是当时莲华夜突然消失的方法,王玄策想了一年终于想明白了是怎么做到的(其实还是障眼法),也就顺利抓到了人,破开了背后的阴谋。
此时玄奘在天竺,之前的老和尚也在天竺,莲华夜不知怎的也在天竺。老和尚正在给戒日王推荐长生之法(不论何时何地,帝王都绕不开这个坎呐),而玄奘也在戒贤法师的暗示下,发现了白雾消失之法的来源,竟然正是从东土传过来的。而天竺的佛教内,有一批和尚认为佛教之所以衰败,就是因为过于沉迷研究经典,而忽略了向世人展示神迹的威慑手段,从而不为世人崇敬。所以他们特地去钻研术法,想要一举振兴佛教。玄奘显然跟他们不是一路的,但老和尚是。
老和尚此时要给戒日王述说的长生之法,正是轮回之法,而轮回的样例——那顺和莲华夜,就在眼前,而且经历了玄奘大法师的亲身见证,绝对做不得假。正在老和尚要游说戒日王时,被玄奘破坏了,玄奘已经看破了这一切,也领悟了所谓轮回究竟是怎么回事:原来并不是那两人真的记得前世,而是老和尚雇的两个演员,从小就给他们催眠灌输前世的经历,让他们以为自己真的记得前世之事,从而被命运牵引着一世世地轮回下去。老和尚之所以搞这么大一场阵仗,就是为了用轮回的实证,也利用亲证人玄奘的大名,来宣扬佛教的最大神迹,笼络世人,光大佛教!好大的手笔。
但玄奘认为,事实就是事实,佛教的兴盛不该靠这种虚假的神迹。玄奘以老和尚不再以此轮回去博取世人眼球,并且让那顺和莲华夜能够在一起,得到他们想要的生活为条件,换取自己保守这个虚假的轮回秘密,并离开天竺,运送经书回大唐进行翻译工作。
这就已经到取经的最终阶段了,明明叫西游八十一案,这才三本书就取到经了,后面怎么写!西游记后传吗!?
玄奘走后,老和尚虽然没有去宣扬轮回,但他真正的目的其实是蛊惑戒日王,让他相信轮回,从而骗他进入轮回得到记忆永生,具体操作是让他轮回转世到那顺和莲华夜这两个轮回怪的孩子身上,从而得到一具年轻的身体,继续当国王。实际上就是骗他去死!
玄奘在回唐后的某一天突然想到了这个关键,赶紧趁着王玄策受命出使天竺帮李世民寻访长生药的机会叮嘱他去警告戒日王,可惜王玄策到天竺时戒日王已经死了,莲华夜识破老和尚的计策,在生出儿子后也死在了宫墙下(轮回!),那顺为了等到莲华夜的下一世(忘了自己只是个演员),答应做新的国王(戒日王传位给他,这样他儿子,也就是戒日王以为的转世之体,才能顺理成章继承王位),却遭到天竺各地藩属国的质疑和造反,王玄策赶到天竺,拆穿了老和尚的计谋,却被疯狂的想要继续沉沦在这个虚假的故事里的那顺追杀,愤而直接借兵八千二百人,灭了天竺的几万军队杀进王城然后带着一万多的俘虏回唐。。。而且这是历史真实事件。只能说不得民心的领导人、没有战意的军队,即使人数再多,也是一触即溃的。
此时老和尚又再次出现,声泪俱下地悔悟自己害得天竺灭国,自请做俘虏跟随去唐国认罪。但实际上是想借大唐皇帝对长生药的同样渴求搞风搞雨(下本书的预告)。
实际上到最后我也不明白老和尚到底追求的是什么,戒贤法师作证他确实活了200岁(长生),他刚出场就一堆仆从极具奢华(财富),各种术法随手施为(能力),到各个地方都是被当做高僧大德敬畏(地位),他还想要什么?那群专门学习术法想要倡显佛教的僧人们也没了消息,难道老和尚想的是光大佛教,那他谋害一个尊崇佛教的大国帝王干什么?想自己掌权建立佛国?看着不像这种为了佛教事业奉献一生的人啊。在天竺闹腾失败了又去大唐闹腾,不太明白。
而且可以看到的是,这本书里确实更出彩的是王玄策,而不是玄奘,玄奘在这里面一来对比王玄策显出了一丝不够变通,二来更大的作用都是被利用名气来生事的,有点变成了一个符号。而王玄策则是一个有谋略、有政治头脑、有胆子、有油滑、甚至带兵打仗都是顶级好手的全方位人才。
还是希望玄奘能有更多的亮点,毕竟在我看来,该系列的特点一是将西游变成悬疑探案集来讲述,二来就是玄奘这个刻板人物形象的打破和再塑造了,西游记里的唐僧死板的印象太深刻了,让人很想一窥玄奘更丰满的一面。
总得来说,这本书在我心里还是只有三星,故事线有些散了,场景一会大唐一会天竺,关键是两者的联系很少,所以看着就很跳脱。此外这里面的谋略水平着实算不上高明,不管是少量篇幅的大唐兄弟相争再现,还是天竺的佛教光复事业,都感觉是拿一个浅显的阴谋,套上一些神秘的术法痕迹,铺陈很大的世界舞台和概念,实际上一个只是为了让李世民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另一个谋划几十年却毁于最后的一点本可避免的细枝末节上。这两件事和西游的关系可以说很弱,毕竟都是取经最后阶段的事情了,除了强行贴标签的悟净外,也没什么西游人物或事件的呼应。对玄奘的刻画也归于刻板:辩术无人能敌、唯倡佛法大道、坚守心中道义以及善于推理。远不如王玄策人物形象的灵活。
希望下一本能更加精彩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