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我·自性·人格面具》

2023-04-22  本文已影响0人  涓涓细流_7589

董伟娟坚持分享2034天。一天一点点,读书分享77天(2023.3.31,星期五)

    “自我”的工作就是让我们知道,自己是谁,健康的自我与自性在内在世界中相互作用,人格面具会促进我们与外部世界之间的关系,它把生存技巧和学到的与人相处的方法编织进我们的身份认同之中。然而,有时候“自我”完全变成了某个或某些“人格面具”的样子,因为阻碍了“自我”对“自性”的实现从而产生了紧张和压力。自我实现自性的内驱力通常和人格面具的有限性相冲突。“人格面具”要么支持“自我”和“自性”之间的关系,要么就会因为个体对人格面具的过度认同而成为“自我”和“自性”关系间的障碍。在人的健康发展过程中,我们想了解自己该如何与外部世界安然相处,同时也想了解最真实的自己。最为重要的是我们想知道二者之间的差别。即人格面具与真是自我之间的差别。

      从发展的角度看,父母是人格面具形成的主要工具。通过无数次的反馈和镜像体验,父母会影响成长中的孩子的身份认同。对孩子来说,父母就像是保护神。在父母的保护陪伴下,孩子觉得安全、不会受到伤害,才敢于冒险进入到未知的领域,才能够学习与成长。

    而当父母自身有心理缺陷或儿童所需的安全感被破坏时,安全感就会被瓦解。当孩子的主要看护人不能提供他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身体和心灵的安全感时,孩子自我保护的基本需求就会占据上风。这时,“自我”不再去更多地了解自性,转而开始学习该使用哪种技巧在这种不安全的环境下更好地适应和生存。这样的儿童所形成的人格面具或系列技巧与在安全环境中形成的迥然不同。在健康安全的环境中,孩子可以自由地探索真实的自我,与此同时还会关注到周围环境的需要。好父母的责任就是要承认并接受孩子的自性。作为孩子的引路人和保护者,父母在向孩子灌输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时,在观念上必须要尊重孩子心中那独一无二的自性,承认孩子是一个独特的个体。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