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刻意练习 如何从新手到大师》第一章读书笔记

2019-07-29  本文已影响0人  冬阳_21a2

        一直为读一本书需要花费很长时间,而一旦读完又不知道记录什么而发愁。偶见友一部分一部分发的读书感悟,突然觉得边读边记笔记,边写感悟不失为一种好方法。昨天听了张治馆长的讲座"学校3.0时代的教育新图景"很惊讶于他的第一个展望:每个学生都有一张电子画像。我想我也应该把自己的学习过程记录成一张电子数据表,以记录自己读过的书,看过的课,听过的讲座或讲过的讲座……总之,是自己的点滴学习经历。

        没有看《刻意练习》之前,我对"刻意练习"的理解是为了养成一种习惯刻意做些练习去培养习惯。所以,每天上午,我陪乐乐写卷子,陪儿子读书,中午训练儿子午睡。午睡的时候,他入睡总是很困难,但是,我没有放弃,闭眼、不动,是我训练他午睡的原则。实在睡不着时,尝试放音乐、放故事给他听,慢慢地,他越来越习惯于午睡了。而作业总是需要我督促,一旦我不在身边,必是不会主动读书的。事实上,不管是午睡还是读书,真正的习惯还是没有养成,就这么个简单的习惯,将近一个月的时间,让我怀疑"21天习惯养成"的说法。

        今天一口气看了《刻意练习》的第一章《有目的的练习》,我才知道"刻意练习"不是我想象的那样简单。这本书的作者是美国的安德斯.埃里克森和罗伯特.普尔,前者是"刻意练习"法则研创人,是该领域世界顶级研究者之一。后者是著名的科学家、技术和医学作家。

        在推荐序中,我了解到从来不存在1万小时定律,它仅仅是畅销书作家对心理科学研究的一次不太严谨的演绎。所以,不要迷信于经过1万小时的练习变成某一领域的顶级高手。人的学习受到情境的制约或促进,你要学习的东西将实际应用在什么情景中,那么你就应该在什么样的情景中学习这些东西。比如你要学习编程,就应该在GitHub里学习,因为你以后学习就是通过GitHub。又如,你要学习讨价还价的技巧,就应该在实际的销售场合学习,因为这一技敲最终是用在销售场合中的。我想到了英语语言学习,想让学生掌握某个主题的目标语言,就让他们在那个主题的环境中学习,因为也只有在那个需要环境中才会用到所学的目标语言。长时工作记忆正是区分卓越者与一般人的一个重要能力,也是刻意练习的指向和本质。

        我还了解到学习科学大量研究表明,成人的最佳学习方式并非独自练习,而是在情境中学习。有效学习是进入相关情境,找到自己的"学习共同体",学习者最开始时围绕重要成员转,做一些外围的工作,随着技能增长,进入学习共同体圈子的核心,逐步做更重要的工作,最终成为专家。

        引言里讲到了莫扎特的完美音高,并说"莫扎特式的完美音高"根本谈不上是只有幸运的少数人才拥有的天赋,而是一种只要经过适度的接触和训练,几乎人人都可以培养和发展的能力。人人都可以成为莫扎特,"天才"(被人们认为具有某种别人无法企及的天赋的人或特别有才华的人)是训练的产物,这话听起来很让人兴奋。

        在第一章《有目的的练习》中,作者提到一项研究––训练史蒂芬.法隆记忆数字;也提到了历史上一些杰出人物的超凡表现,在此基础上提出某种程度上,各种各样的练习都可能有效,但其中一种特殊的形式则是黄金标准,作者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称之为"刻意练习"。虽然一系列事实读起来没意思,很感佩于作者科学、严谨的态度。

        "刻意练习"是有目的的练习。天真的练习一旦使某个人的表现达到了"可接受"(令你满意)的水平,并且可以做到自动化,那么,再多"练习"几年,也不会有什么进步。也就是说,只练习还不够使一个新手变成大师,练习要有目的。有目的的练习是有定义明确的特定目标的练习,练习者要专注于目标,练习要有反馈,(不论你在努力做什么事情,都需要反馈来准确辨别你在哪些方面还有不足,以及怎么会存在这些不足。),需要走出舒适区。遇到瓶颈时想一想有哪些方法可以解决当下的问题,试一试不同的解决问题的方法,不要做更难的事情,相信自己并非达到能力的极限,而是动力不足造成的。

      带着不完美出发,学会分享,学会合作,求得更多反馈。遇到困难,解决困难,相信每个人都会不断突破,不断精进,只有想不到,没有不可能。"刻意练习"一场不刻意的美好相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