更文800字点赞

散文的构思

2023-09-16  本文已影响0人  窈漫妮

前阵子加了周齐林老师关于散文一个公开课,我当时有事,并没有及时去听课,我是后面再去翻聊天记录去把内容听完的。课程内容主要是关于散文的构思,对于写作之前的构思,每个人的写作习惯都不一样,有的人喜欢一鼓作气,有的人喜欢把所有思路捋清楚,写好大纲才去下笔的。这两种,我是第一种喜欢一鼓作气,就是那种有点想法在脑海,就不管它三七二十一,脑子一热先把内容先写了,这到哪算哪。但说真的,这边想边构思的过程是很痛苦,因为你要将那一点点的内容填满,让开头、过程和结尾能够合情合理的衔接进去。这种时候写得顺畅的话那就一气呵成,要是卡在中间不上不下时,往往很多都只是半成品就将齐丢弃一旁。或者是已经写完了,但其实并没有多大的亮点。所以这种时候你得学会去构思,这就像周齐林老师开头就讲:“关于写作就像是一个厨师炒菜,一开始要把食材准备好,后面的工作才会顺。”

构思就是构建与思考的一个过程,通过思考以及筛选素材,构建出一个完美的“房子”。在这个过程中,我们要有一颗善于发现和思考的心,善于从那些微小普通的事物中捕捉到诗意和生命的哲理。我们开始构思的时候,往往搜寻的是事件,因为一个事件包含了以上的一切,甚至更多。所以结构是对人物生活故事中一系列事件的选择,这种选择将事件组合成一个具有战略意义的序列,以激发特定而具体的情感,并表达一种特定而具体的人生观。

周齐林老师分享了他自己的三篇散文,这三篇作品其实在我们日常中常见的场景,但是他就是通过细微的观察,从中思考和理解出不一样的意义,将其赋予更深厚的含义。那篇《破碎的声音》,周老师分享他的创作历程的时候讲述了,这破碎的声音是通过多年前奶奶不小心摔倒,骨头断裂的声音、老板凳破断的声音,以及柴火燃烧的声音。通过这些破碎的声音,去写生命的苍老,实则在写物,但其中也饱含了对奶奶的思念。

第二篇是讲述食道的,通过祖父得了食道癌这一件事,去延伸思考。把食道这两个字引申开来写,食道它是世界上最小最短的一条路,但是对于人来说,它却是关系到生命的一条路。食道它负责运输生命的粮草,但是他的祖父呢,却因为得了食道癌,这条运输粮草的道路被堵塞了,生命的粮草被搁置在半路上,生命也因此受到威胁。

最后一篇是《坚硬的豆子》,周老师问假如让我们去构思这坚硬的豆子该要怎样的去串联起来。我看到这个题目的时候,我所想的是一颗豆子,其实在没有晒干的时候,它和坚硬这一形容词我是联系不上的。即使是晒干的豆子,再坚硬加点水一煮它也就软了。这样我们去讲述它的坚硬,那就不能只是单纯地去描写它的特质,这样会显得单一浅显,所以我们要通过其他的事件,去描写这个我们是如何得出这坚硬的豆子的才行。周老师是这样构思的,通过跟母亲去山上摘毛豆,被一颗豆子弹到手臂上,感觉到很痛。后来了解到了豆子,它有一个豆荚,这个豆荚通过这种弹射的方式,把豆子送到远方,它们是通过这种方式来繁衍更多的植株。由此就联想到了自己的人生,这豆子不就像我们为人子女的一样,豆荚就像是我们的父母。他们用尽一生的力量,把我们弹射到很远的地方,让孩子拥有自己的命运,让我们自己得以自由生长。

通过这几篇文章的分享,对于构思第一是要有发现和思考的心,善于从微小的事物或者通过一个场景,寻找一个自己的触动点去出发。第二是要善于联想,懂得提炼意象。发散性思维,举一反三,将各种意象联系在一起,将所有的素材串联起来去组成一篇文章。

虽然素材足够,但构思要有理性和逻辑,这样的构思才是成熟的。说到理性和逻辑,我印象很深刻的一篇文章,我曾经写过的一篇散文《藤条》,其实写这篇文章的时候想的是外婆打我打得很凶,她其实一点都不爱我。然而事实并非是我眼中所看到的那样,外婆的爱在未来没有见面的日子里,慢慢浮现出来,这不仅仅是外婆一人的关心与爱,是我与外婆两人的双向奔赴。然而我在这篇文章的末尾,写了个很狗血的结局,那就是外婆不是我的亲外婆。当时看完文章,采薇伯乐和我说:“藤条是一个很好的线索,通过藤条,我和外婆的感情由浅到深的表现出来。感觉亲外婆会更加合理和感人。”后来这篇文章采纳了采薇伯乐的建议做了很多的改动,这才呈现出如今的效果和感动。有些时候,写的时候会想着一些反转或者出乎意料的结果,但是那种是要建立在合情合理的基础下,那才是锦上添花,不然很有可能导致全篇荒唐。

最后,我们“食材”都准备妥当了,需要的就是勤加练习。否则再好的食材,都会毁于自己那不娴熟的“厨艺”。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