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上的吃货们,一个比一个会吃
中国饮食文化源远流长,能吃会吃又是出了名的,据说每个中国人一天中肯定会思考的问题就是“今天早上吃什么?”、“今天中午吃什么?”以及“今天晚上吃什么?”。你喜欢美食嘛?我想大部分人会毫不犹豫地回答是。那么你是一个合格的吃货嘛?大家肯定也会点头,但是一个合格的吃货究竟是什么样的呢?我来给大家盘点下历史上的几个著名“吃货”。
公子宋:为吃造反的人
人是铁饭是钢,一顿不吃饿得慌。作为一个合格的吃货,公子宋拥有一般吃货艳羡的技能——未卜先知。不过这个不卜人的命运而是卜吃的命运。据说公子宋每次在吃到美食前,他的食指都会不由自主地动起来,随后准能吃到美食。有一次,公子宋和公子归生去拜访郑灵公。走在路上,公子宋的食指又开始乱动,他和公子归生说:“一会儿我们就有好吃的了。”进到内殿里,郑灵公正命人将楚国人送来的鼋宰杀后炖汤喝。这里的鼋,就是甲鱼,而且还是二百多斤的野生大甲鱼。
食指大动成语出自此处鼋汤飘香,公子宋和公子归生默契地笑起来。郑灵公问他们为何发笑。公子宋把食指大动的事情一五一十地告诉了郑灵公。但郑灵公却爱抬杠,为了嘲弄公子宋的技能不灵验。等到分汤的时候,郑灵公给其他大臣都分了汤却独独不分给公子宋。吃货公子宋感到自己受到了侮辱,怒不可遏,哪还管什么君臣礼仪,一个箭步上前,用手指蘸了郑灵公的鼋汤,然后放到嘴巴里吸吮,品尝了汤的鲜美后拂袖离去,剩下众人面面相觑。
图片来自于网络郑灵公看到公子宋如此傲慢无礼,心生杀意。哪知道公子宋吃货的执念更重,为了报郑灵公不分汤之仇,他先下手为强,密谋暗杀了郑灵公。郑灵公怎么也不会想到,自己在位仅一年,就栽倒在一碗甲鱼汤上,所以说不要小看吃货的力量。
曹操:泥鳅和泥烧了好吃
三国里如果说到“吃货担当”,曹操排第二,没人敢排第一。
据某位网友统计,三国演义里,曹操是出现在饭局里最多的人,说白了曹老板除了打战就是吃饭。哥不在吃饭的桌上,就在去吃饭的路上。曹老板喜欢吃什么呢?酒和鱼,是他的两大心头好。“何以解忧,唯有杜康。”之类关于酒的名句层出不穷。青梅煮酒的轶事更是流传甚广。但他可不仅仅会喝酒,曹老板他还会酿酒。《齐民要术》上载,建安元年,曹操还曾将家乡的“九酝春酒”献给汉献帝,然后上表《上九酝酒法奏》说明制法:“法用曲三十斤,流水五石,腊月二日渍曲,正月冻解,用好稻米,漉去曲滓,便酿法饮。曰譬诸虫,虽久多完,三日一酿,满九斛米止……”除了总结美酒的酿制工艺,他还加入了自己的改良方法。说到鱼,曹老板更是顿顿不离开鱼。他还曾写过专门关于美食的著作《四时食制》,里面讲到了十四种鱼的产地和烹饪方法。除了鱼,他还具体写了几道名菜,像羹鲶、曹操鸡、官渡泥鳅等。比如提到官渡泥鳅,这里还有一则趣事。官渡大战时,曹军军粮告急,部分士兵饿得只能挖泥鳅填肚。被发现后,这些“扰乱军心”的士兵们被抓到曹操面前听候处置。结果吃货曹操就问了一句,泥鳅可以吃吗?士兵老实回答:“泥鳅用泥巴糊起来烧熟了很好吃。”后来曹操让三军挖泥鳅吃,以此渡过难关。至于望梅止渴,简直就是吃货的胜利。在人心惶惶的情况下,曹老板大喊一声,兄弟们,前面有片梅子林,一下子整顿好了军心,吃以致用,没跑了。
这个连环画的作者应该和曹操有仇,画的不堪入目!张翰:最具吃货风格的辞职书
这里的张翰可不是“鱼塘塘主”张翰,而是西晋文学家张翰。这位吃货兄弟的老爹是三国孙吴的大鸿胪张俨。东吴被灭后,才华横溢的张翰被统治者催促着去做官,但他偏偏恃才放旷,不愿受礼法约束,对高官厚禄不感冒。而至于他为什么当官,那是因为他也是个随心所欲的人,一次他路过在阊门附近的金阊亭,听到一段悠扬的琴声,循声找去,发现会稽名士贺循正在泊船弹琴,和他一见如故。当张翰知道贺循要去洛阳后,临时起意和贺循一同前往洛阳,连家人也没有告诉,登船就走,后来在太安元年,官至大司马东曹掾。时值八王之乱,内乱外乱搅得整个西晋乌烟瘴气。张翰不想卷入这场无止境的纠纷之中,就主动提出了辞职申请。与前些日子“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的辞职理由比起来,张翰的辞职理由简单粗暴,吃货气息浓厚。
图片来自于网络他说:“我不想干了,我想回家吃鱼。”理由说出来后,他越发想念家乡味道鲜美的菰菜、莼羹、鲈鱼脍,于是大笔一挥留下了著名诗作的《思吴江歌》:“秋风起兮木叶飞,吴江水兮鲈正肥。三千里兮家未归,恨难禁兮仰天悲。”这不由让我想起最近的一个段子,一个留美的学生被问到想不想家的时候,她说想吃的比想妈要多。说到这里,如果你还不眼熟张翰,那么辛弃疾教你认识他。“休说鲈鱼堪脍,尽西风,季鹰归未?”这个季鹰就是这位吃货张翰兄。
张衡:一个蒸饼引发的悲剧
对于士人来说,仕途那是头等大事。
但是武则天时代,有位叫张衡的吃货,却因为吃了一个蒸饼而断送了自己的前途,堪称吃货界的“悲剧男主”。
图片来自于网络据《朝野佥载》上记载:大唐武周时代,张衡是编外候补四品的官员,眼看着要“预备转正”并且“合入三品”了却发生了意想不到的事情。升官前,张衡一直都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恐怕做错了什么。好不容易要熬出头了,却在美食这条沟里翻了船。某天,他退朝回来的时候,路过长安的商业区,“路旁见蒸饼新熟”,那香脆可口的饼在他眼前晃荡,吃还是不吃,这是一个问题,但是在美食面前,哪怕荆棘丛生,也要披荆斩棘,克服万难,吃到胃里。于是张衡“遂市其一,马上食之”,结果他买零食的小事在御史眼里却是大事。御史随后在武则天面前奏了他一本,武则天觉得这有损官员形象,下达批示:“流外出身,不许入三品”。于是张衡的仕途就彻底被终结了。
图片来自于网络苏轼:肉比唐僧火
不把苏大学士归入吃货行列,我都不好意思说我在写吃货的故事。先前在看《苏东坡传》,林语堂先生说苏轼是乐观主义者、文豪书法家……各种称谓却掩饰不住他一颗吃货的内心。他爱吃能吃会吃,六十多种菜品用了他的名字。“东坡肉(比唐僧肉有名些)、东坡羹、东坡肘、东坡饼、东坡酥……”。
图片来自于网络《初到黄州》一诗中这句“自笑平生为口忙。”简直道出吃货精髓。苏轼由于多次被贬,四处奔波,但也因此邂逅了不少美食。到黄州的时候,他说:“黄州好猪肉,价贱如泥土。”到儋州的时候,“东坡在海南,食蠔而美,贻书叔党曰:无令中朝士大夫知,恐争谋南徙,以分此味。”他发现牡蛎鲜美异常,偷偷给儿子写信说,你老爹我发现牡蛎很好吃,你别和别人说,我怕他们来海南和我抢牡蛎吃啊。此外,他对于自己喜欢的东西是吃不腻的,比如说荔枝。“日啖荔枝三百颗,不妨长作岭南人。”苏大学士甚至在生病的时候,也还念叨着吃。“余患赤目,或言不可食脍。余欲听之,而口不可,曰:‘我与子为口,彼与子为眼,彼何厚,我何薄?以彼患而废我食,不可。”他患了红眼病,医生说你要忌口。然而他说我很想听话但我的嘴可听不了话,如果你要用生病休养的理由不让我吃,我才不干。苏轼任性的吃货本性一览无遗。对于吃货身份,他亦是毫不避讳,自称“老饕”,整篇的《老饕赋》就一个意思,吃饱又喝好,世界多美妙!
金圣叹:我和你说个秘密
最早知晓金圣叹是看水浒的时候,他的评注让人欲罢不能,后世评注多效仿于他。他又狂又傲,后来被卷入“哭庙案”,被统治者认定为主犯要处死刑。他身陷囚笼后,知道自己时日无多,在唉声叹气后下了一个很大的决心,他招手让狱卒过来,要和他说个秘密。狱卒一听是他临死前的秘密,心下一惊,立刻拿来笔和纸准备记录这个秘密。
图片来自于网络估计当时狱卒心里想的最多的应该是他会告知自己某某藏宝地的位置。结果,金老先生靠近狱卒耳边就说了一句话:“盐菜与黄豆同嚼,大有胡桃滋味,此法一传,我无遗憾矣。”(一说是“花生米与豆干同嚼,大有核桃之滋味。得此一技传矣,死而无憾也!”,王老师去试过这两个方法,第二个比较靠谱~)临近行刑后,脑袋都快保不住了却还惦记着吃,我想这肯定“前无古人,后无来者”了吧!
金先生的插画比较帅,所以多放一张,拿去做头像吧~喜欢的同学记得求赞赏~补:金先生明末清出出生,为人狂傲有奇气。他本姓张,因明亡誓不仕清,常喟然叹曰:“金人在上,圣人焉能不叹?”从而改姓“金”,字“圣叹”,名人瑞。乾隆:移动的美食地图
爱美食的皇上不胜枚举,但是像乾隆这样的“吃货界的莫言”必须要说。苏轼被贬是无可奈何。但作为一个旅游加cosplay达人,乾隆总爱自费到全国各地微服私访并且逛吃逛吃,留下了不少的足迹和墨宝,还接了不少美食代言,简直就是移动的美食地图。比如乾隆和石锅鱼啦,乾隆和裤带面啦,就差没说绝味鸭脖和乾隆不得不说的故事了。一众小吃商总爱拿乾隆当自家代言人,因为皇帝影响力大还不花钱。
这里说个趣闻,据说乾隆在下江南逛西湖的时候,由于突遇暴雨,只能就近躲一户人家里避雨。该户女主人好客,给他泡了壶龙井茶,茶香四溢。他按捺不住吃货的性子,琢磨着想带龙井回家喝,但又不好说自己是皇帝,这样容易暴露身份。于是他就趁女主人不注意,偷抓了把茶叶藏在袖子里,然后假装做一个安静的美男子。等到雨过天晴,他又继续游山玩水。玩饿了来到一家酒肆点了盘炒虾仁,吃饭的时候一抬手不小心洒了龙井茶叶到虾仁里面。本以为菜品已坏,结果虾仁晶莹白嫩,龙井青翠雨滴,两相辉映,吃的是龙心大悦啊。后来这盘意外的菜品经过后世改良,定名为龙井虾仁。
图片来自于网络袁枚:吃货的高级修养
如果袁枚生活在现代,那么他一定是“网红”。袁枚曾说,自己好味、好色、好葺屋、好游、好友。所以他的朋友圈晒的最多的肯定是美食、美人和旅游,妥妥的就是“人生赢家”。这兄弟还爱写微博体,短则几十字,长则百余字,他会把自己一天的所见所感所吃记录下来。他家随园由于不设围墙,自由度高,所以往来宾客众多,粉丝增长率是一天比一天高。他还根据自己四十多年的吃货经验写了本《随园食单》,这书写出来就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
图片来自于网络《随园食单》不是第一本清代文人写的菜谱但却在当时流传最广。《随园食单》系统全面、简单易学堪称“连小学生都能读懂的菜谱”。整本书共一序十四单,共包含了326多种南北菜肴的详细烹饪方法与技巧,从最初的筛选食材到品尝美食,书中均有涉及。看了此书之后,真可以大呼“妈妈再也不用担心我的烹饪啦!”。此外,作为一个高级吃货,袁枚对于吃的学问一样在乎。他说,学问之道,先知而后行,饮食亦然。每当他听说什么地方有好吃的东西,他就一定会让厨子上门拜师学艺,“以轿迎其女厨来园制造”。
汪曾祺:就怕吃货有文化
“高邮咸蛋的特点是质细而油多。蛋白柔嫩,不似别处的发干、发粉,入口如嚼石灰。油多尤为别处所不及。鸭蛋的吃法,如袁子才所说,带壳切开,是一种,那是席间待客的办法。平常食用,一般都是敲破“空头”用筷子挖着吃。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段出自汪老的《端午的鸭蛋》。
图片来自于网络我念中学的时候,语文课上被“筷子头一扎下去,吱——红油就冒出来了。”这句馋得直流口水。大多数看过汪老文章的人都会发现他的文章特点就四个字——好吃好玩。他是个吃货同时也是个感受家,他对待美食的态度细腻而严谨。比如考据咸菜的起源,苦瓜是不是瓜。汪老曾夸口说自己什么都吃,还劝人家:“一个人的口味要宽一点、杂一点,南甜北咸东辣西酸,都去尝尝。对食物如此,对文化也是如此。”“最要紧的是对生活的兴趣要广一点。”他热爱世俗生活,热爱世俗中的人和美,饮食也好,风俗也好,艺术也好,他把生活活成了诗。汪老懂味知味,说是食物的知己也不为过。汪老还在他的人生中品鉴各地风物,把吃谈得文艺,谈得从容。什么昆明菌子、老北京烤肉、上海奶油五香豆、广东绿豆沙……这些美食在他的笔下写来平常却灵性十足,他把口腹之欲瞬间提升了好几个格调。而且汪老自己也会做菜,偶尔邀请三五个好友来家聚餐。据说黄永玉的儿子在吃过汪老的口蘑豆后还曾在日志里写道:“黄豆不是好吃的东西,但汪伯伯却能把它做的很好吃,汪伯伯真伟大!”
后记:前几日在看一部纪录片,讲述的是一个吃惯了炸鱼薯条的英国汉子,来中国后经历了一系列他无法理解的事情。比如中国人竟然吃牛蛙?!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冲突却成了片中最大的笑点。其实我觉得生长在中国这片土地上特别幸福,地大物博,如果说耶路撒冷是宗教的圣地,那么中国简直就是吃货的圣地。
图片来自于网络越写越饿,真想吃红心冒油的咸鸭蛋啊!
文章来自于网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