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摹与创作书法

书论浅读一•赵壹《非草书》

2019-09-15  本文已影响0人  苏白杞
书论浅读一•赵壹《非草书》

“夫草书之兴也,其于近古乎?上非天象所垂,下非河洛所吐,中非圣人所造。盖秦之末,邢峻网密,官书烦冗,战攻并作,军书交驰,羽檄纷飞,故为隶草,趋急速耳,示简易之指,而非圣人之业也。但贵删难省烦,损复为单,务取易为易知,非常仪也。故其赞曰:’临事从宜’。”

赵壹认为草书的产生,是为了适应瞬息万变的战事,为了更为快捷地传递命令或其他战时信息而删繁就简的结果。草书的优点就在于它的简易。

而他所处的时代,也即东汉光和年间,草书之风盛行,很多人为了学习草书,甚至到了“十日一笔,月数丸墨。领袖如皂,唇齿常黑”的地步。但时人学习草书的目的并不是为了“便宜行事”。基于当时重儒家思想的政治风气,赵壹认为草书之道“乡邑不以此教能,朝廷不以此科吏,博士不以此讲试,四科不以此求备,征聘不问此意,考绩不课此学。善不达于政,而拙无损于治”,属于一个对国家对自己都没什么实际用处的技艺。所以称“草书之人,盖伎艺之细者耳。”简单来讲,就是说痴迷草书的这些人不务正业,再直白点儿讲就是“不以登科取仕、为人民服务为目的的书法练习都是耍流氓”这样的意思。

先不谈书法在这个阶段从实用性向艺术性的分化,重点还是想谈草书形成的这个过程。

据说隶书的产生也是在秦时。时人程邈因为得罪了始皇被下狱,也许是在狱中太闲,也许是想在“书同文”的政策指导下做点功绩来减轻自己的罪责,总之程邈同志也通过删繁就简的程序创造出了隶书。

所以书法字体的整体发展过程,即一个不断简化的过程。

书论浅读一•赵壹《非草书》 书论浅读一•赵壹《非草书》
书论浅读一•赵壹《非草书》

以上重点讨论的内容也就告一段落。

最后想说的是,八月末去北京求学,老师说过一句话,他说风格这种东西都是天生自带的。

在《非草书》里也读到这样一段话:“凡人各殊气血,异筋骨,心有疏密,手有巧拙。书之好丑,在心与手,可强为哉?”

所以风格是其次,“心”和“手”才是重点。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