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汉篆刻艺术——鉴品秦汉 游刃有余

2019-01-26  本文已影响0人  文化周刊

魏汉篆刻艺术——鉴品秦汉  游刃有余

魏汉工作照

 

魏汉,字汉匋,男,汉族。斋号鼎堂、岁寒楼、存汉堂、大汉堂等。一九五九年出生,祖籍河南,现居北京。书画篆刻家、学者、古代书画鉴定家。先后就读于中央美术学院中国画系赵宁安、王镛工作室,攻读花鸟画、书法篆刻专业。从事书画篆刻、美术教育和中国古代书画研究鉴定,聚十年心力著作出了《魏汉艺术与国宝重鉴文集》。中国书法家协会会员,“三川印社”理事,曾为中央美术学院客座教授,清华大学美术院客座教授,新华社书画院特聘书画家。专业从事中国书法、篆刻、绘画艺术创作实践、教学与理论研究,在中国中古前后八个世纪传世书画的研究鉴定,以及《阁帖》和《兰亭》学研究方面有重大突破。书画篆刻作品在国内外多次获奖并被国内多家博物馆、纪念馆收藏。

魏汉印  4Cmx4cm

列国周秦两汉玺印大都用于佩戴或邮寄信件包裹之泥封凭证戳记,古玺印章之使用大致如此,不像唐宋以下多钤于书画绢素笺纸之上。如类别之,可分官职印(包括国家行政机构所用)、姓名印、吉语印、烙马印四大类。其中官职印含将军印和文官职衔印。论印风,战国古玺印式和篆书体势尤其多样活泼而生动,两汉将军印方峻雄厚而强悍、精深博大,所谓 “印宗秦汉”,千古不易之论也!

中卫司马(摹汉印) 2 .5cmX2 .5cm

“印从书出”为古往今来篆刻家不变之信条。欲刻必先有篆书,书迹笔意体势风格之高下优劣为篆刻印风和成败之关键,无论殷商战国还是秦汉,直到现在概莫能外。吾认为,师汉人可直接摹刻汉印,同时还需以墨笔大量摹写汉印文字,如此方可体会汉人雄强博大、朴野霸悍、高古自然之精神。“印宗秦汉”,腕要强,气要足,意要远,能至此者方可谓之篆刻,强其骨、全其神为其首要!

武德长印(摹汉印)  2.5cm×2.5cm

  元明清之于篆刻,尚处于发掘整理古玺印谱,在实践中探索总结心得,以诗喻印,为篆刻学科建立奠 定基础之阶段。其中吾丘衍、周公瑾、沈野、杨士修乃大理论家,为篆刻独立成为一门学术提供了权威的理论依据。文彭、程朴、汪关、何震等,直到西泠八家于篆刻实践用工最勤,但尚处于刻意模仿汉印之时期,这个局面到了邓石如、黄牧甫、赵之谦方略有改变,可终未达到真正发扬古玺印精神,开拓创造,贯通古今之境界。

寿佗 (摹汉印) 2.5cm×2.5cm

近现代吴缶庐、齐白石出,操刀之际解衣盘礴,游刃恢宏,篆刻艺术精神为之大振!古往今来,于篆刻一艺能裂破古今横行天下者,必然对古篆籀研究精深,具大量墨迹传世之书画大家,近现代印人之杰出人物无一例外。

洛阳令印 (摹汉印) 2.5cm×2.5cm

  吾之篆刻,继吴、齐写意印风之先声,以书入印,融书画印于一炉,不事修饰雕琢,旷达自认,放怀写意,运刃如运笔。初师汉印,后精研列国古玺,继博涉秦汉瓦当砖文,三代古籀,两汉碑版临之不辍,津津乐道之。吾认为,缶庐、白石篆刻开创了现代印风之先河,其学术指向为鄙视匠工,崇尚写意,力避雕琢,一派自然天机!吾辈当继往开来,为提升篆刻艺术之品格情操全力耕耘,当共勉之。

夺得天工  5cm×5cm

玄道  5cm×2.5cm

古调自爱  5cm×5cm

魏汉之玺  3cm×2.5cm

汉缶  3cm×2cm

以意为之  5cm×5cm

味道(连珠印)  4cm×2.5cm

大缶  3cm×2.5cm

人长寿  5cm×5cm

彘  3cm×2cm

交尽美人名士  4cm×4cm

敦煌  3cm×2.5cm

粗枝大叶5cm×5cm

如来金尊  5cm×5cm

编辑:王东

整理:铁耙

审核:孙奎

【原创声明:未经文化中国网原创作者给予授权,不得转载、抄袭、翻写,侵权必究】

来源:文化中国网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