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射技术的另一应用方式
前文说到了投射分析使用上的灵活性,两个策略,第一,找思路不找答案,探索大于结论,第二,求话题,不求证误。目的是找到,接下来咨询的方向和目标。
四法结合,交互使用
所有投射测验的根基都是精神分析理论,是力图变“无意识为有意识”,所以投射测验的联想法,表露法,完成法,构造法,完全可以交互使用。
用沙盘所揭示的问题,可以在房树人测验中得到验证。有条件就用沙盘,没条件用房树人,如此才可以使咨询师摆脱:
“沙盘游戏是沙盘游戏,房树人测验是房树人测验,它们是两种不同的测验,不可混为一谈。”
从而追求大胆创新,灵活多变是投射分析技术,更加简易方便。虽然各自没有确定的信度和效度,但他们可以彼此映照。
比如在沙盘中发现了什么?换房树人是不是也会有类似的发现?还会有什么新的发现吗?多练习多尝试。
探索治疗,相得益彰
正如所有的投射测验都可以交互使用,其探索性和治疗性也可以相互结合。探索是变无意识为有意识,也就是看见。这是治疗非常核心的一部分。
具体说,如果说早期的投射测验纯粹是为了测量某种人格特质或意识活动,那眼下的投射测验的不仅是为了探索某个人的个人特质或意识活动,而且是为了加以治疗和整合。
所以咨询师在投射分析技术的运用中要解放思想,大胆创新,对投射性测验的结果要做多元解释和运用,而不拘泥于某种理论的框架或模式。
一个解释可能会对号入座,陷入困境,那三五个呢?如果按照测验呈现出来的结果,给出三五种完全不同的解释,那其中一种就不是对号入座。
写这么多关于投射性测验,也因为我观察到在生活中,有很多投射的现象,别人身上我身上。尤其在正常过程中,经常会以己度人。
也许下次再见到争吵时,可以用手机把对话录下来,探索一下,这些争吵中,都投射了什么?在我以往的经验里,争吵往往投射了我的心结所在。
对方说的话,投射了他的心结,投射了他内心的爱与怕。争吵的话,极有可能是越过意识,直接从无意识说出来的话。
不受理智控制,嘴上没把门溜出来的话,会透露出他内心的情结所在。比如我这两天印象最深刻的是主管在会议上的演讲。
其中一个主管是,双手背后,挺起胸膛,脾气有点暴躁,会说粗话。让我感觉一方面他很自信,没有什么老子不解决不了的。
另一位主管相对温和,高情商。习惯性的动作是双手抱胸。这种姿态一方面传达的是我是权威,你们应该听我的;另一方面是防御,有可能生活中发生了让他感觉有些失控的事,于是需要双手抱胸。
当我在认真生活,认真观察周围的人,看他们的言行举止,总会看出些什么。当然以上是我的猜测,是我的感觉,还没找他们验证过,可能跟现实无关。
日常反思
昨天因为工作的事情烦心,回到家之后刚好听到了一本书稻盛和夫的《干法》。我发现我的烦恼前人早就面对过,早就处理过,早就有非常好的解决方案。
其中他说了一句话,降低感性的烦恼,专注地把事做好。比起我花时间花心力,烦恼人际关系,烦恼工作上的事物,抱怨。
应该花更多的时间在改善自己的工作流程,改善自己的工作状态,降低失误的概率。越是在困境中,我越应该让自己有更好的表现,因为我是强者,我在不断的打磨自己。
经典的传奇总是会在不同的时刻给人带来启发。早在两年前,我就听过这本书,昨天重新再听,发现还是能给我很多不同的感受。
哪怕是同一个作品,不同时间看,也会有不同的感悟。就像《红楼梦》,18岁读,28岁读,38岁读,会看到不同的世界。
关键在于我会把注意力花费到哪里,那收获就在哪里。我需要把注意力花费在工作、个人成长上,而不是抱怨、烦恼那些感性没有价值的事。
最后是一句王阳明的话,动机至善,私心了无。为什么最后写这一句呢?不知道。
最后记录下来这句话,是当时让我有触动,我没有记下来感受,现在想觉得这句话挺重要,但为什么重要不知道了。
印象里意思是,减少私心杂念,努力做好事情。投入的去做一件事,投入的去爱一个人,你会看到幸福降临。
部分观点来自《心理咨询基本功技术》岳晓东,谢谢你的欣赏,欢迎留言咨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