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学才没有那么假大空
写在前面
大学第一节专业课上,我们问系主任,学习心理学以后能做什么。老师说了一句至今记忆犹新的话 “有人的地方就有心理”。

心理学才没有那么高大上,假大空,它就安安静静地存在于我们的生活中。
今天分享几个生活中常见的心理学效应。
旁观者效应
举个栗子:
社会新闻中,老年人摔倒、遭遇抢劫,现场只有你一个人或者少数两三个时,你是这样的
但现场有很多人在时,反而是这样的

内容:
旁观者效应,也叫责任分散效应,是指在现场旁观者的数量影响了突发实事件中亲社会反应的可能性。当旁观者的数量增加时,任何一个旁观者提供帮助的可能性减少了,即使他们采取反应,反应的时间也延长了。
原因分析:
责任分散:现场人数越多,平摊到每个人身上的责任越小。
从众:别人不帮助,我也不帮助。
社会抑制:处于群体中,会将自己的行为与群体作比较与评估。以防行为不同产生尴尬处境。
锚定效应
内容:
人们在对某人某事做出判断时,易受第一印象或第一信息支配,就像沉入海底的锚一样把人们的思想固定在某处。

举个栗子:
1、两家卖粥的小店,每天顾客的数量和粥店的服务质量都差不多,但结算的时候,总是一家粥店的销售额高于另一家。探其究竟,原来效益好的那家粥店的服务员为客人盛好粥后,总问:“加一个鸡蛋还是两个?”而另一家粥店的服务员总问:“加不加鸡蛋?”接收到第一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几个鸡蛋的问题,而接收到第二个问题的客人考虑的是加不加鸡蛋的问题。
2、某楼盘房价飙升,从1万彪到2万的时候,很多人觉得好贵啊,肯定不会涨了,现在买了肯定要跌。但是飙到3万4万之后,如果再降回到2万5,就会觉得好便宜赶紧入手。
破解方法:
从不同的角度来看问题。看看有没有其他的选择,不要一味依赖你的第一个想法。
在向别人请教前,先自己考虑一下问题,有一个基本打算,不要被别人的意见左右。
破窗效应
理论由来:
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菲利普·津巴多于1969年进行了一项实验,他找来两辆一模一样的汽车,把其中的一辆停在加州帕洛阿尔托的中产阶级社区,而另一辆停在相对杂乱的纽约布朗克斯区。 停在布朗克斯的那辆,他把车牌摘掉,把顶棚打开,结果当天就被偷走了。而放在帕洛阿尔托的那一辆,一个星期也无人理睬。后来,辛巴杜用锤子把那辆车的玻璃敲了个大洞。结果呢,仅仅过了几个小时,它就不见了。
以这项实验为基础,政治学家威尔逊和犯罪学家凯琳提出了一个“破窗效应”理论。

内容:
此理论认为环境中的不良现象如果被放任存在,会诱使人们仿效,甚至变本加厉。
举个栗子:
贫民窟,破乱的街道,会导致垃圾越来越多,生活混乱,甚至犯罪层出不穷。
书桌和衣柜一旦弄乱,就会变得越来越乱。
街道很干净的时候,想随地扔垃圾会很不好意思,但是一旦地上原本就有很多垃圾,更多人会选择继续扔。
破解方法:
“破窗效应”的产生必须具备两个条件:一是“破窗”,二是“没有得到及时修复”。也就是说,我们可以从两个环节来应对:
保护好事物不被破坏
一旦遭到破坏及时修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