藏在木箱里的光阴

上次回家,整理书柜的时候又找到了这个木箱的钥匙。想想,离上一次打开它约莫有三四年的时间了。
因为在家里基本上是没有东西会特意挂个锁的,我那个好奇心重的儿子一直想打开箱子看看他爸爸藏着什么好东西。所以这次特意拍了些图片。既是检点也为纪念一下那些过往的人和事吧!

打开来儿子肯定会失望了——基本上就是满满一箱子的书信啊!然而对于我来说,这却是满满一箱子年少时关于青春和梦想的回忆。

这些带有单位印刷字的是我当年为实现文学梦攒下的。里面装的是“豆腐块”发表后编辑们寄给我的样刊。可惜这梦醒得太快,所以攒得不多。

这些信来自全国各地。现在喜欢交网友,那时候我们喜欢交笔友。途径也有限的很,一是通过无线电广播,二就是通过报刊杂志。

这一堆邮票是跟着信带来的衍生物。虽然认识了工大蓝雨这样的专业集藏玩家,又在邮政局工作过一段时间,但我终究没有上道,算是一种遗憾吧!

这六枚郑板桥的书画作品纪念票是一套。也是惟一完整的一套。不是我收集齐的,而是有人割爱赠送留给我做纪念的。时光荏苒,每次看到远在湖北的这个朋友发动态我都会在心底默默的念一遍:“维维,你送我的邮票我都一直保存得好好的”。我相信友谊能地久天长。

这些可是暴露年龄的东西。那天在QQ群里一发还是有人一眼就叫出来了:烟标。也不知出于什么心态留了这么多年。也许是舍不得那些商标字画,又或许是想念跟在抽烟的大人后面捡烟盒的辛苦?儿子们现在也玩画片,但已无须像我们当年玩烟板时那么辛苦的去收集了。一句话:买,买,买。学校门口小卖部多的是。

这枚“国际和平年”纪念币是在信用社兑的。当年嫂子在信用社工作,上面摊派了任务下来,因为不能当流通币用,居然没人要,我当作帮分担任务兑了一枚。

这也是一枚纪念币。那年在合肥满园春酒店上班,路过农行时见一大拨人在农行门口排队,一问是生肖纪念币首发。一人限对一枚,路过不和偶遇,脑子一抽也排上去了。花了六块钱兑了这一枚(打卡迟到扣了五块钱)。

毛主席纪念章小时候见得多了,常常摆在桌子上和小伙伴玩触碰棋。印象深刻的是奶奶常会告诫:不要用毛主席像玩。可是也就是我开始读小学后的几年时间,伴随着一个时代的彻底结束,那些像章忽然就统统不见了。这枚能被留下来应该是纯属偶然吧!
几枚铜钱是我当年和儿子一样翻抽屉找出来的。这些应该是有意识的留下来的。在我小时候的意识里铜钱就代表着古代。这种观念纯属听评书听多了的后遗症咯。后来一直留着则当然是把它当有价值的老物件咯!
还有根手链。本来是银色的,现在成灰色的了。岁月蒙尘,但记忆却会因着它们的存在,每一次去触及都会找到历久弥新的感觉。不知道送我手链的女孩是否还记得当年送过我这样一样物品?如果想起你当更加惊讶我能保存得这么久吧?
像我这样念旧喜欢收藏生活中的小物品,不知道是不是一种好习惯?但我觉得至少这是比在感恩节发鸡汤文更实在的一种感恩方式。所以,我想我还是会继续将这些东西保存下去的。直到我老了,在躺椅里慢慢摇时,就让它们成为我的回忆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