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练之箭的合约&成果框架
在初使用教练之箭的时候,经常会对合约和教练之箭的运用出现一些问题。产生了一些假合约,从而使客户找不到感觉。
首先是合约的真伪,我们知道人的任何行为和思考都会和其基础的价值观相连。即逻辑框架的上层框架决定了底层行为。
与埃里克森价值观框架相反,我个人认为框架是可以倒过来看的,这样会更能说明问题产生的诱因。
即首先这个人是社会性的动物,和他人相处的时候会产生一个对自己在这个群体的定位,从而会产生一个独立的人格意识。即我是谁。由我是谁产生了一个相对独立的价值观。由于这种价值观使这个人去专注于掌握相应的能力,而这种能力是他可以完成一些行为,而这些行为驱使他去改变周围的环境以实现他改变世界实现他的人生定位,满足他对自己的身份认同。
而建立合约的过程就是从他的行为中探索其价值观的一个过程。因为价值观本身是正向的,(所有的价值观都基于如何保证个体的在当下的生存,以及怎样有利于团体和种族的繁衍和发展。即生物本能。)
在教练过程中,客户往往是并不清楚其话题隐含的原因的。他只感到了压力和一些负面的情绪,感到不满,而这种情况在于他的这种情绪由他的价值观产生,但是他的具体做法又因为一些情绪的影响,让他距离他的愿景越来越远。甚至他的这些行为和他的价值观完全脱离开来,成为了一种莫名其妙的条件反射。让他的潜意识感到不满,却又无可奈何。那么如何让客户把价值观和他的行为链接起来,从而让他本人产生动力,产生克服他所面临的限制,就是教练技术能起到的作用。
那么教练要接触到他的潜意识就需要首先建立亲和,营造一个温暖的场域,让客户感到信任和放松,从而愿意探寻每个行为背后的意义,其次,用为什么重要,使客户可以去聚焦这种行为背后的价值观,然后用假如框架引导客户建立一个愿景。并让客户感知场景的每个部分,相信这一切将成为现实。这部分是利用了视觉脑不能分辨哪些景象是真的,哪些景象是模拟出来的。这种可以实现的愿景激发了客户内在的信心。因为既然一切都是可以实现的,客户就会愿意相信一切限制都是有办法克服的,从而不再被自己设置的限制所制约,能够突破自己的限制,将愿景付诸于实际的行动。
以上就是个人对教练之箭的原理的分析和总结。在教练过程中,如果教练未能和客户建立起亲和的关系 客户不能把自己关注的内容集中在其想要的那部分,客户就会感到厌倦或不耐烦,一个诱因是在回顾客户的行为时,因为既然是一个问题,客户很可能会有一种无力感,让客户感到一些不好的情绪。其次,就是教练的语音语调和问题是否能让客户感到放松。
如果教练的注意力不能足够关注到客户的状态,客户就会感到不安,缺乏信任的感觉。不愿意探寻自己内部的真实想法。
而如果教练的问题不是足够聚焦,过于着急去探索行为的那部分。就很容易在一个假的话题上进行探索,最终整个话题就会悬在半空,无法落地。但是由于很多人天生存在配合他人的意愿,因此客户不一定会表达自己的一些不满,但是在情绪上会有相应的体现,比如焦灼。语调的能量开始减弱,这是教练需要去觉察和关注到的。碰到这种情况,一个是注意语调的配合,另一个可以通过你想要的是什么?来进行扭转。
在探索的过程中还可以逐步深入,在发现话题的岔路时提醒客户合约的变换,这个是非常有可能发生的,因为客户的话题往往是潜在的,而话题本身是立足在其价值观之上,只要随着客户流动,客户自然会逐步找到他真正想要的那部分。就像埃里克森骑着回家的马。在这部分多花一些时间是值得的。即使一次约谈没有完成整个任务,也可以帮助客户理清他真实的愿景是什么。
在建立了一个真实的合约之后,客户已经找到了自己要追求的那部分。看到了愿景,但是在实施阶段任然会有这样或那样的恐惧和限制,有一些是长期的习惯养成的。有一些是驱动力不足,还有一些事畏惧产生的四个小妖,那么这个阶段需要注意的就是成果框架。觉察只是第一步,而推动客户觉察之后产生的改变才能给客户创造真正的价值。
如果只是觉察到了,不能把这个问题落地,那么客户很快就会因为旧有的习惯放弃甚至忘记自己的愿景。所以成果框架变得尤为重要。成果框架帮助客户逐一理清达成愿景所需的每个步骤,激励客户做出承诺,鼓励客户面对可能的改变并激发客户的主观推动力。在勾勒出一条可行的,现实的路线图之后,下一步就是推动客户实现改变的第一步。任何事物,静止不动的时候就像一个物体会产生巨大的静摩擦力,导致这种改变难以落地,而启动第一步,后续的动摩擦力就会减小。
所以可以让客户选择一个小的自己可控的改变,从而积蓄这种动能。一旦实现了第一步 客户就会从中感受到自己的力量和价值,并产生继续完成整个愿景目标的愿望。提升了自己的自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