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文学

在路上--《碛口古镇》

2025-04-23  本文已影响0人  树上的鲤鱼原创空间

      碛口的风吹过黄土高坡的褶皱,把晋商的故事揉进时光的长街短巷,我沿着每一条上上下下的青石板路,去聆听黄河岸边那些早已远去的故事---题记

                  《李家山村》

    吴冠中说:“我在山西有一个重要发现——临县碛口李家山村。这里从外面看像一座荒凉的汉墓,一进去是很古老很讲究的窑洞,古村相对封闭,像与世隔绝的桃花源。这样的村庄,这样的房子,走遍全世界都难再找到!

    车子沿着吕梁山盘山而行,一座挨着一座的无名山在眼前飞驰而过。四月的吕梁,苍茫而又寒冷。一路盘山而行,山是光秃秃的,树是灰蒙蒙的。同行的司机是当地人,给我们说着这片黄土高原的点点滴滴。

    一进入李家山村,迎面而来的是漫天的黄沙,一排排错落有致的窑洞直直的出现在了我的眼前。路口有几个村子里的野导游操着当地口音,非要给我们做讲解。拗不过,便找了一个较为年轻的(已经65岁了)跟着我们。

    从开始到结束,也没听明白几句话,偶尔有几句听得懂也无非是网上节选出来的言词,关于东西财主的故事,还有那些门楣上图案的寓意以及门槛高低的故事。来的时候已经查了七七八八,索性她说她的,我看我的。

    村子依山而建,高高低低十一层,每一孔窑洞都有着自己的故事。那一条条青石板路,没有多少石阶,大都是青石路上凸起的一道道窄窄的石塄缓冲着下山的速度。

      我沿着那些年久的石塄,走得小心翼翼,生怕一个不小心便翻滚了下去。导游看我们走得有些慢一边等一边说,依旧是听不懂的当地方言。窑洞前有几株盛开的桃花,这多多少少让这片黄土高坡有了些许的生气。

      走到吴冠中曾居住的窑洞前,导游让我们花了五块钱进去看看。现在这里开了民宿,因为长期居住人,相比其它窑洞这里干净了许多。看在钱的份上,老板允许我们与各种道具合影。可惜,我天生不喜欢拍照,便谢绝了这份美意。

      掀开帘子,窑洞内早已没了曾经的样子。走出院子,沿着每一孔窑洞行走,那些破败不堪的院落,仿佛在诉说着年代的久远。来的路上司机说,有点条件的早已搬走了,这里太苦了。

      没有水,就储存雨水过滤饮用。在漫天黄沙的黄土高原,雨该是奢侈的字眼吧。无法想象,那些靠天吃饭的人们是怎么在这里度过一年又一年的。

    现在,我站在这里,以一个标准游客的身份,看那些高高矮矮的山梁上开出来的层层梯田,想象秋收的时候,那些黑黝黝的肩膀把收获的果实一担担挑下去的艰辛。

    滚滚的黄河水在山下流淌,漫天的黄沙在这里走过,迎面吹来的风刮着四月的凛冽。我站在这里,看着眼前我不曾见过的景色,一排排破败的窑洞早已没了当初的喧嚣,一条条青石板路泛着时光的印记,李家山村的过去,早已成了遥远的传说。

                《碛口古镇》

      如果说李家山村是晋商的根,那么碛口就是晋商打拼的商埠。山西人离不开家的历史是可以追根溯源的。

    碛口,九曲黄河第一镇,沿着黄河水走过了千年。那些青砖黛瓦,那些斑驳光影,那些青石板路,都在说着曾经的繁华与喧嚣。

    转角处,那些早已没落的商号,或成了客栈,或成了古迹,或成了小商铺。沿街的饭店那一声声招揽生意的吆喝,将古渡往事熏染成烟火日常,年年岁岁。


    登上黑龙庙,俯瞰黄河水伴着夕阳从眼前流过,古老的碛口早已没了驼铃声声。我沿着每一条上上下下的青石板路走来走去,任时光在这里流淌,消逝。

    真静啊,一条条幽深的青石小路,远了时光,远了繁华,只剩下被岁月磨光的足迹,见证着曾经的繁荣。我踩在古人走过的地方,追寻着古人走过的方向。

      现在,我走过的地方,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只有我一个人,走过一条又一条长街旧巷,走过一扇又一扇大门。紧闭的大门里锁着多少千年的往事,隔着门缝,我无从得知。

        日落时分,黄河潋滟着落日的余光,我走出古镇,沿着开满鲜花的路上走回酒店。一路的苍凉,被这一条短短的花红柳绿感染了。或许,曾经的曾经,古人也会和我一样感叹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