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秀作品集 短篇小说及其他个人作品集录读书

纸窥万物——读《纸上》有感

2019-05-26  本文已影响102人  夏至东隅
纸窥万物——读《纸上》有感

文/繁华


一张纸上究竟有什么?

《纸上》初读,觉得是十分平淡又极富“党性”的文章,那段时间正是“404”大行其道之时,关于言论监控的讨论一茬又一茬,仿若地里的韭菜,长了割,割了长,参与的群众多予以激烈的反对。在这样的背景下看到为迎接“中国梦”而生的它不免多了一分抗拒,结尾所带来的沉沉然之感也很快消却。

《纸上》是作家苏沧桑的非虚构作品,记录了富阳朱家门村最后一个古法造纸传承人的故事。在此之前,我对苏沧桑一无所知,也并未在此后读过她的任何作品,故想抛开作者单纯地谈谈文章。

我一向鲜少触及这类带有政治色彩的“遵命”文学,总觉得有所谓的“党性”是一件很不好的事情,这种抗拒表观上许是源自于十二年应试作文的压迫,从根源来讲,还是阅读面狭窄的后遗症,因此自奉了哪一类为正统。其实文学哪有什么偏正之分,连意义也都千人千面。没道理隐晦悲凉就是高作,拉扯上各类国家精神就是敝扫,诚然言论管制有它片面的一面,但因此一竿子都打死,实在愚蠢。

其后闲暇时又读了两遭,才慢慢品出了滋味,美的东西也许会因为一时光线暗淡隐匿了色彩,但绝不会减损,诚实地抛下偏见看它,真的是一篇极好的文章,笔触细致朴素,虽平淡却不失韵味。因为真实,因为不易,更让人动容。

古老的手工造纸法后继无人、日渐没落,面临诸多难题,醉心于这已传承了十三代的古老手艺的朱中华仍选择了坚守,“要做有生命的纸”,这是情怀,也是责任。

作家对这个中国造纸之乡富阳古法造纸作坊进行了长达三月的深入探访,与砍竹人,捞纸的老师傅,晒纸的民工们面对面交谈,观察他们的生活,体验他们的工作,记录下这群踏实安定、不畏艰苦、心怀敬畏的造纸工匠。

能用自己的方式把传统民族文化带入大众视野,这难道不值得骄傲吗?

作家应当能够看到社会的阴暗面,看到那些亟须解决的问题,但作家并不是为了它们而生的,一个写作者的天职应当是给人希望,教人为善,予人以美。这一点,我是在写字很久很久以后才意识到的。我们的观点很容易被他人的声音带跑,只有不断地挣脱,不断地自我否定再回溯,才能形成自己的认知。

如果说传承是朱中华这样一群工匠的责任,那么发扬便是作家这样一群记录者的责任,他们清醒地认识到这一点,并勇于承担。

除开古法造纸本身,作者还细心记录了它的现状。一个在农村里造纸的最边缘的行业,经历一个个困境后,终于迎来蓬勃之态:不仅有知名大学的项目合作,资深研究者的引领指导,更获得社会的尊重敬仰,认识到自身社会价值的富阳元书纸的传承者们将走得更远更好。

这是充满希望的尾巴,让人觉得这个国家的每一块肌骨都生生不息,她们书写的,是社会的美丽,是自然的灵魂。一枝枝吸取自然精华的嫩竹在工匠的手下变成温润洁白的元书纸,而一个个默默无闻的传统工艺也在社会的关注帮扶下,一步步走向新生。

也是因着这一次,我开始重新审视自己对苏沧桑、张晓风、毕淑敏这样一批所谓“遵命”文学作家的态度,少时做来的那些阅读里都是她们,我们总说好假,总说这也太社会主义了吧。不可否认她们的作品的确不是篇篇惊艳,但写美好的,写正面的,就一定不好吗,文学的千百种表达为什么只对它不宽容呢。我爱这个国家,爱这个社会,纵使他们不完美。说出这些,是多么帅气又明朗啊。

你问我《纸上》记录的究竟是什么?

是民族文化,又不止是民族文化,它是中国梦兴起之路上芸芸佐证之一,小吗,小;微吗,并不。

纵然是一页纸,也有自己的生命,要认真对待。我看到的那造纸的人,记录的人,那一个个挂心于此的可爱面孔,他们是民族文化的脊梁。

而这些,都只是在纸上吗?

并不是,它存活在你我之间,你我,就是未来的脊梁,是下一个传承者,下一个记录者。我愿秉承一颗工匠心,努力提升自我,关心社会也看到生活,做一个清醒认识自我责任,同时更有能力承担责任的人。

但知行好事,莫要问前程。


本文为在群作者繁华原创
版权所有,转载必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