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解释人们看似“主动失衡”的状态?

2021-07-04  本文已影响0人  木木畅享生活

#木木精进阅读

所谓主动失衡,好比休息假期选择高强度的锻炼、加班、熬夜,不仅仅没有顺理成章地全然放松,反而让自己沉浸在一种忙碌的状态中。

《人的全景》作者池宇峰在文中给出了三个原因,系统阐释了这个问题,引发共鸣:

️️1.神经系统的最佳激活水平。

人脑中都有一个掌管激活水平的网络激活系统,我们每一个个体都总是在努力地让它达到并维持在一个最佳水平上。

例如,内向的人在周末会更多的选择一个人独处来让自己躲避喧嚣,恢复内在最佳激活水平,而外向的人则会通过户外运动、朋友聚会等方式来享受社交需要、达到最佳激活水平。方法不同,但本质是一致的,都是为了恢复神经系统的平衡态。

2.身体的节律和习惯。

这点相较于最佳激活水平更容易理解,起码身边都是比比皆是的案例。

例如我自己,习惯了忙碌而充实的生活,结束了一周忙碌的工作过后,休闲日我依旧会为自己配置充实的日程清单,读书写作、听课学习着实丰盈。

这种看似主动失衡的状态,同样是为了恢复和保持一种平衡的状态。当然身边刚刚退休的人群,会因为突然闲下来而郁郁寡欢、空虚难耐也是同样的道理。

3.为了恢复平衡态而行动。

在本书开篇,作者介绍全因模型的同时,就提到,当人们的生活遇到刺激或者偏离平衡状态,我们的心理和行动会第一时间启动负反馈机制来积极应对。

这里也是同理,即将高考的孩子会彻夜不眠、争分夺秒、渴望获取成功的人士更是昼夜无眠、勤勤恳恳。

了解了什么是主动失衡,主动失衡的原因又是什么,可以让我们更富觉察的生活。遇到突发的刺激,更多几分坦然,少几分茫然无措、自怨自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