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来简书半年,意外得了二等奖
1
12月初,得知简书教育专题有一个年底的征文活动,看了征文主题,觉得我也可以投一篇,就拿出旧文整合了一篇以《七请》为题投了过去。不过,投是投了,心里却没底,也不抱什么希望,因为几个月前我也曾投过这篇文中的其中一节,当时满怀信心,却挨了当头一棒,不,是四棒,因为投了5个专题竟有4个拒稿,别安慰我说“不是还有一个收录了嘛”,其中原因我不说,一千字,你懂的。
相比上次,这次这篇《七请》的待遇要好太多了,不仅没被拒稿,还被推了首页,不过预料之中的是阅读量依然不多(刚过一百),喜欢数也不多(不过十个),因而对于获奖不抱什么希望,尤其是看到其他人的文章动不动就有上千的阅读量,我就更不抱期望,甚至连查看开奖结果的心情都没了。这不,开奖结果三天前就公布了,我到今天才去查看,却没想到这一看竟看到了自己的名字,还是个二等奖!
我很意外,心说这简直就是天上掉馅饼嘛!
今天写这篇文字,如果只为扣题,那么顶多再说一句“我来简书整整半年了”就可以结束,但我还不想就此结束,我还想说点别的。因为,如果只为说自己意外得了二等奖,那也就没必要写这篇文字了,那么接下来,写点什么呢?
最近到了年底,许多人都会做年终总结,尤其是爱写字的人。从简书来看,一进入12月份就有人开始发布关于总结的文字了,有工作方面的,有生活方面的,当然更有文字方面的,比如类似《我来简书**个月的收获》这样的文字。其实,我也想写一篇类似这样的文字,只是一直没什么契机,因为来简书半年,并没有取得什么拿得出手的成绩,直到今天偶然得知自己竟也得了一个二等奖,突然就想着来写这样一篇文字了。
可是,怎么写呢?
2
还是先从题目说起吧。
嗯,我来简书半年,确实,从7月1日发第一篇文字到现在,刚刚好半年。数据显示,这半年里,我总共发了189篇文章,共249572个字,得了587个喜欢,有了118个粉丝。这样一个数据,与那些用一篇文章就能得到成千上万个喜欢和圈粉无数的神级作者相比,简直不值一提,但它好歹是我自己的,也就敝帚自珍了。
也许有人会说:半年时间189篇文章,几乎等同于日更,蛮厉害的嘛!其实我心虚得很,因为这189篇所谓的文章里,随写随发的文章只有8篇,而这8篇里还有2篇是单纯为了征文而写,也就是说,这半年里我只写了6篇文字(这个,相比大多数简书作者来说都是不如的吧?),那么,余下的那些文章从哪来的呢?
抄袭的吗?当然不是!
认真关注我的简友可能会知道,那些文字都是我过去写的,比如我会在文末标出“此文写于×年前”等类似这样的字样。确实,对于写作,我虽不是老手也不是成功者,但我更不是新手,至少不是新近才开始写作的。那么,下面就来简单的说说关于我的写作的一些故事吧,但在写之前,请允许我先拽两张虎皮来撑撑场面。
前些日子,简书新晋签约作者无戒,在“谈写作”社群讲了一堂微课,其中她讲到了如何收集素材、如何坚持写作以及如何写长篇连载等一些简友特别关注的问题,同时也不可避免的讲到了她自己的写作故事。她说她在简书虽然只写了半年,但她从十八岁就开始写了,算起来已经写了十二年。她说她家里还有十几本日记和一些小说,都是过去写的。她说她出来社会以后也时常写作,那时流行玩QQ,她就在空间里写了好几百篇的日志。
也是那一阵子,简书知名主编一鸣发了一篇文章,题目为《写文十五载,风雪亦风月》,顾名思义,讲的是关于他的写作的故事。其中有这么一句话:“高中三年来我写了四五个本子,有日记有诗歌,这就是我整个高中生涯最大的收获。”
好,虎皮在上,不再赘言。之所以会把他俩拿来说事,不只是为了撑场面,也不是为了替他们打广告,而是因为他们的话语和文字中有让我深有感触且有共鸣的地方,那就是:日记。
有人说,写日记算不上写作,因为,日记嘛,谁不会写啊!但你或许也该知道,日记写好了也是可以出书的,比如直接以日记为题的《鲁迅日记》,比如席慕容老师的散文集《蒙文课》,一本书有半本都是日记,还有一些作家的文集,其中也有日记文体的一席之地。
也许又有人说,人家用日记出书是因为人家已经出名了嘛,没名气的人写再多日记也没用的!对于这一点,我没什么底气上来反驳,因为这是事实,而我又深知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但我还是想小小的争辩一下:名人用日记出书固然无可厚非,毕竟可以供人研究和学习,或也可以满足某些人的窥私欲和八卦欲,但这并不能证明没名气的人写日记就完全无用,因为至少可以锻炼文笔、积累素材,何况,名人在出名之前未必就是不写日记的,只是他们的日记在他们出名之后更加的广为人知罢了。
好,虎皮也扯了,牢骚也发了,该言归正传说说我自己的写作了。要说我的写作,还是得从日记说起,因为除了学生时代不得不写的作文,我的自发性写作就是从日记开始的。这里我想顺便说一个我自己的观点:看一个人是不是真的在写作,就看他是不是发自内心的主动在写东西;看一个人从何时真正开始写作,就看他从何时开始自发性的写东西。(此观点如有雷同,纯属巧合)
按我自己的观点来比对,我的写作始于高一那年(2002年)的冬天。
那年秋天,作为一个从未见过平原的山村少年(请允许我用文艺腔自称是山村少年,尽管自嘲小乡巴佬或许更适合我),我从大山深处的小山村来到了大山之间的县城。虽然县城也是在山里,虽然县城也不大,但是县城毕竟是县城,它的繁华,山村里没有。初入高中,仗着优异的学习成绩还算有点自信,但这点自信很快便在城乡之间巨大的心里落差中消磨殆尽,心理状态也随之滑向自卑和内向的深渊,许多内心的烦情愁绪无处排解,整日闷闷不乐。那年冬天,我过生日的时候,我送了自己一个本子作为生日礼物,然后开始自发性的写日记。
之所以强调自发性,是因为我在小学的时候也写过日记,但那是老师布置的假期作业,为了完成作业,自己写不出来的时候,会把小伙伴的日记拿过来,改个日期抄一抄,以免老师看出破绽。现在想来不免觉得好笑,笑那时自己的小聪明,笑那时把日记看的太简单了,简直把它当成了算术题,仿佛它会有个标准答案。渐渐长大才明白,日记岂是像有标准答案那样的简单!但在高中那时还不太懂,就只是胡乱的写着自己的生活,以及一些自以为心潮澎湃实际于人无关痛痒的小情绪。
不过写到这里,我也想像一鸣那样总结一句:高中三年,我写了三本日记,这就是我整个高中生涯最大的收获。
高中毕业以后,我没能走进大学的校园,而是步入社会,开始南下打工,而后北上北京,开始了北漂生活。一直以来,我自认还算是个有追求的人,然而由于种种原因,在现实生活中我不仅不是别人眼中成功的榜样,反倒一度沦为别人眼中失败的典型。坦白讲,这让我很受伤,甚至有一阵子得了抑郁症,整天想着该如何结束自己的生命,甚至我还为此想出了一个小说的题目,叫“瞬间死亡”,就是讲一个人想死却又不想死得那么痛苦于是开始研究和体验各种死亡最后不仅没死反而自救的故事,可惜没能写出来,但我还是从抑郁中走了出来。
还好,在外打工这么些年,不管我走到哪,不管工作和生活环境怎么样,我始终都保持着阅读和写作的习惯。尽管这对于我这样的人来说无异于浪费时间,为此我的家人也曾十分反对,但我还是偷偷保留了下来,不为别的,就是喜欢。
每次回到老家,打开书柜,看到那一摞一摞的书,尤其是看到那一摞日记本,我就觉得心里很踏实。那天闲着无聊,特意估算了一下,那一摞20本日记,该有两百万字了吧。看着它们,不自觉的就会想到,在过去十多年的许多个夜里,有一个山村少年,趴在自己的床上,一笔一划的写着自己的故事,写啊写,写啊写,写进了自己的青春,也写尽了自己的青春。
是的,再过十天,那个少年就满三十了。往后,他不再青春年少,但他依然有勇气前行,因为,那些年他曾写下的每一个字,都是他未来前行的底气!
3
每一位写字人都有一个关于写作的故事,我的故事就先说到这里,要说当然也有得说,但你未必想听,所以先不说了。不过,看到这里,或许你能想到,在这篇文字的题目中,我用了“意外”这个词,只是针对得奖,而不是针对文字。
回说到得奖的那篇文字,其实是我的第二个小长篇《而立之伤》中的一部分。这个小长篇写的是一个大龄青年在父母的安排下去相亲但却抵触相亲的故事,也是一个关于成长的故事。过些日子,我会以连载的形式发在简书上,这里就不再多说什么了,看不看,您随意,因为我渐渐深信:文字是一种缘,于作者于读者都是一种缘,有缘自会看得见,无缘,即便拍他脸上,也就像一张薄薄的面膜,用完就扔,不会多看一眼的。
在这里,我想说的是我写那篇文字时的一些情况。当时写的时候,是前年冬天,我正经历着那样的事情,内心苦恼不堪,索性远离熟人,独居于长江江畔的一个小旅馆内,每日昼伏夜出,执笔写字。关于那篇得奖文字的部分,我是打在手机上的,同时打在手机上的,还有我的泪……
别笑我矫情,或者你笑吧,我不怪你,因为你没经历过我的经历,而这世上总有一些事,你没经历过,别人怎么说,你也不懂,一旦你经历了,别人不说,你也全懂。就像写作,也是这样的。
说这些,也不仅仅是为了说这些,而是想说明一个简单的道理:没有谁的成功是轻而易举就能得到的。所谓的成功,哪怕再小,哪怕你都看不上,也要知道在这成功的背后,一定付出了数倍的努力。反过来,如果你也想取得想要的成功,那么,我想你应知道该怎么做了吧?
好,那我就不多说了。
文|路雨飞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