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成人背诵《论语》《道德经》的?
我小时候,父母并没逼迫过我背诵《论语》《道德经》《诗经》等。那时候他们仅仅让我读了几遍《三字经》《千字文》,让我拿着两部蒙学读物写了半年多毛笔字,后来我不愿意再写,父亲也就作罢!
事到如今,我已三十而立,才立志于学习,想好好学习中国的古代经典,准备先把《论语》《道德经》《诗经》先背来。虽然有些可惜,当初父母没有让我背诵这些经典,可是每一个人学习有先后,这是强求不来的。我们不能期望每个人都能达到孔子的高度啊!孔子他老人家十五岁就知道立志于求学,我如今而立之年才懂得学习的重要性。我恐怕要到四十岁才能真正的成家立业吧?孔子三十而立,我只能四十而立咯!囧rz
然而我也不后悔,始终感激在最初童蒙时代,父母没有强逼我学习,没有让我对学习逆反,直至放弃。学习从来不算晚,哪怕现如今三十有余咯!
儿童美育首倡者民国国学大师北大校长蔡元培说:【《诗经》是“国风好色”、“小雅怨诽”,在成人或可体会那不淫不乱的界限,怎样同儿童讲明呢?一开卷就是“窈窕淑女,君子好逑”。《牡丹亭》曲本里的杜丽娘,就因此而引起伤春病,虽是寓言,却实有可以注意的地方。所以我认为小学生读经,是有害的,中学生读整部的经,也是有害的。】
史学家,文学家,台大校长傅斯年说:【我以为古书绝对的可读,只要读的人是“通”的。我以为古书绝对的不可读,倘若是强迫的令读。】
英国文学家萧伯纳说:【很多英国人长大之后终生不看莎士比亚,是小时候学校里的强迫败坏了胃口。】
《救救孩子》作者之一的郭初阳说:【除非满足 教师自愿开课,学生自由选课 这两个条件,在课堂中大量阅读、讲授古书才是健康的。】
昨天第一天背诵《论语》第一章《学而篇》,虽然有中小学学过那么几句,真要自己再把它从头到尾背来,真他妹的难背呀。想想我如今尚且这么难,小学时的我怎么背来那么多课文啊!晚上睡着了还在背第九段内容,总算吞吞吐吐把前面九段能够全部背来了。早晨起来又背诵第十段,也就是“子禽问于子贡曰”那一段,根本读不懂,读了五遍才大致读懂意思。何况要求一个孩子,现在国学班那么火,要是强迫孩子背诵,我看还是算了吧,不要折磨孩子呀,大人都读不懂,怎么能要求一个十来岁的孩子呢?
自信是中国最好的老师之一的范美忠说:【自由选择,不可强迫.尤其背诵儒家经典完全没有必要,学生自己喜欢背例外.而且,既然可以上儒家经典,怎么就不规定学<圣经>呢?这里狭隘的文化民族主义意图昭然若揭.】
范老师当年大地震的确是第一个跑了,没有先人后己。可是我要说谁都不是圣人,把你放在大地震中,不见得你一定就会是舍己为人那个英雄。这种道德绑架还是不要过于强调了吧。范老师作为中国两所名校之一毕业的老师,文化水平是无可置疑的。况且当年他年少无知,什么错误不能犯呢?美国总统奥巴马年轻时还吸毒呢!美国人如此宽宏大量,我们就不能胸怀宽广一点么?如今贵为人夫为人父的范老师,我相信再有同样的机会,他必不会再跑跑啦!චᆽච
《绘本之力》翻译者朱自强说:【近些年颇有声势的儿童读经运动就是这样一种情形。与孔子并称“南季北孔”的季札说:“中国之君子,明于礼义而陋于知人心。”古代的君子是如此,宣扬“儿童读经”的现代“君子”也大都有此通病。王财贵教授是推动儿童读经运动的代表人物,他的根本问题也在于此。
王财贵不了解小孩子的心,体现在对孩子喜爱的儿童文学的无知、无识上。他这样批判应用儿童文学的小学语文教育:“念‘小老鼠,上灯台’,念了6年,一无所有。”他还说语文教育我们只教高度的,那些低度的自己就会,所以从今以后不要再浪费孩子的时间。和王财贵持同样立场的教育者大有人在,我就亲耳听到一位教育家说:“小耗子上灯台没什么价值,古诗词才有价值。”我也看到,有的教材编写者因为自己小时候读过大量古诗,就在编教材时,过足瘾地选编古诗而把童谣扔在一边。】
而合肥六十二中小学部语文老师,网名“看云”的薛瑞萍则是语重心长又无比痛心地说:【在今天,居然有人真的相信让孩子背诵基本不懂的道德训诫能够培养好的德行!
“暂时不懂不要紧,先背下去再说。以后就懂,就有大用了”。这句话的潜台词就是:童年只是 “成人”的预备期,童年本身没有价值。……孩子不像孩子的结果,自然是大人不像大人。
“生命是分阶段的,此一阶段的满足,是下一阶段充分发展的前提”。这是杜威在《民主主义与教育》里阐释的基本原理。儿童读经的荒诞、愚蠢和残忍就在于:它漠视并且抽空了孩子当下的感受,让社会意识完全没有或很薄弱的“思想”的幼芽儿拔出生活和自我的泥土,直接嫁接到“国家”竟或天下那高高的枝头。这样做的结果能培养什么人?不是呆子就是伪君子。没情趣。不可爱,也不会爱。
蔡元培的伟大,就在于打散了经,分到史、子、集中。史是什么?帝王家谱而已。昏天黑地的阴谋大全而已。一个汉朝的人死去,如果能在明朝甚至清朝复活,几日就能完全适应千年以后的生活。因为一切都没有变。诵经没有变,磕头没有变、各种精致的杀人方式也没有变。比起前世,萎缩、内敛、末路了而已。千年往复的内循环、自崩溃,就是二十五史的内容。关我百姓何事?子和集,则是具体、真实的社会见解和生命体验。价值相对大一些。
主张读经的人,往往使用制作考究的电脑课件。希望这些人在勇敢的使用这些硬件、技术的同时,用同样的勇敢,读一些儿童文学,一些教育学和儿童心理学的基本常识。都21世纪了,面对信息时代的孩子,对于儿童心理、儿童兴趣和教育学的基本常识都缺乏了解甚至不愿了解的人,基本没有资格谈教育。照顾婴儿生活的保姆还要接受必须的育儿培训呢。
因为你只会读经,所以你说经是最好的,那么你谋求的究竟是孩子的幸福未来,还是自己的生计?用自己的知识谋生计没有错。教师个人幸福原本应该和儿童幸福是一体。对于一个教育者来说,第一重要的知识,是关于儿童的知识——关于今天的儿童的知识。
闵子骞感化父母、曹娥投江、郭巨埋子、王祥卧病……二十四孝宣扬的其实就是一种杀婴文化。“孝悌人之本”。在今天,儿童读经不啻是一种精神杀婴。它通过切断孩子与现实生活、与自己真实感受的血肉联系,它通过强行灌输千年以来的死训告诉孩子:你的感受、你的生活以及你这个人生命的本身——毫无价值。你生存的全部意义,在于此刻牢记将来实践圣人的思想。从小将至高无上的圣训装满脑子的人,没有能力说出自己的话,不可能活出真实的自己。
有人在开历史的倒车。车上坐着天真的孩子。退十万步说,就算经是好的,经对于儿童也是假的。因为它和儿童生活完全隔膜。儿童完全不能理解。强迫孩子死记硬背完全不能理解的东西,这种行为本身就违背了“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原则。经过这种死记硬背磨练出来的人,不外是两种。一是习惯了柔顺和服从,无论置身怎样残酷不公的社会,也能和谐圆融地与之共处,这是不得志的。得志的呢?则理直气壮地行压制的“道”。因为他自己就是这么过来的。
我是30岁以后读《论语》的,自己一点也不以为迟。但是为了谨慎起见,我还是从五年级开始让小学生背诵一些他们基本能理解的段子。作为儒学核心的“孝悌”我是坚决不主张孩子诵读的。但可以接触——为的是让他们知道:曾经有那么一种父母,最关心的不是孩子的幸福,而是孩子孝不孝自己。曾经有那么一种大哥,最关心的不是小弟的幸福,而是小弟对自己恭顺不恭顺。
悠悠千年,好像除了“做”人,中国人就再也找不到更有意义的事情可以做了。至于《弟子规》,不过是三字句的行为规范而已。哪里配称经典?如果校长要求老师都背师德规范,如果党要党员都背党章——人们会笑的。然而,让孩子背诵只有义务没有权利的“一边倒”的不讲理的规训,很多人却趋之若鹜了。原因何在?怯懦啊,自私啊,这是明目张胆地恃强凌弱!为什么自古求忠臣必于孝子之门?纯孝之人必愚忠,必甘做犬马不做人——如此而已!作为一个成人、强者,单方面强调这种无条件的、不分青红皂白的顺从,并且规定得那么细致详尽——这需要相当厚颜才能做到。作为母亲,我心疼那些被圈起来读经的孩子。】
亲近母语首倡者徐冬梅也说:【我不赞成儿童读经,但主张儿童诵读、学习他们可以亲近的传统文化。所谓“半部论语治天下”,其他什么书都不要读,就只要读四书五经就行的读经论调,能够流行,主要原因是当代教育本身存在很多问题,尤其是当代教育没有能关注儿童的精神发展和品格养成。其次是中国强大以后的“文化回归”,这种回归更多是成人的一种文化乡愁。】
我最近一直在背诵《论语》。第一章为学而篇,虽然截止刚刚复习一遍为止,能够顺利背来,不过仍然是有些吞吞吐吐,不是很熟悉,以后要多加复习再复习,巩固再巩固。明天开始背诵第二章。背诵第一章的感受有些艰难,但是可这两天仍然是知难而上。背诵一定要理解基础上才好背诵,这是毋庸置疑的,不比小孩子背诵囫囵吞枣。
第一章《学而篇》,感觉内容很宽泛,有说何为仁何为孝何为悌何为礼何为信义何为知人以及被人知等等。因为杂,所以只有自己摸索一些背诵的技巧。一开始前面五段时候我老是容易把曾子那一段“吾日三省吾身”忘记,后来根据老师与学生一问一答方式,终于摸索一点点门道利于背诵。我的记忆方式是这样的:
第一段孔子引出话题“学而时习之……”;第二段弟子有子跟上“其为人也孝悌……”讲孝悌,第三段老师孔子接话“巧言令色……”,对有子的一个总结;第四段曾子引出另外一个话题“吾日三省乎吾身……”;第五段老师孔子接话说“道千乘之国,致事而信……”,这一段对曾子所说诚信的一个总结,前面曾子说自己反省是不是没有对朋友诚信,这一段孔子说为政更要诚信爱人。第六段孔子接着引出话题“弟子入则孝……”,讲应该怎么做好一个学生,先要端正学习态度攒人品学做人的道理,而不忙着学习书本知识,精力还有多余的话,就可以来学习文化知识了。
讲到第六段,感觉对现在的家长以及老师教育小朋友非常有启发作用。一个人假如人品都没攒好,还学什么文化知识哦!先学做人的道理,再学其它。我们有许多小朋友没有学好怎么做人,我们家长就着急地给他灌输书本知识,以至于我们的孩子考试考了第一名后,目无尊长,好高骛远,骄傲自大,自以为是,竟说出来“我这么聪明,你们根本不配做我的父母”这种话来。多么可笑啊!所以,我们的教育是在揠苗助长,我们所有人都在小学学过这个成语,可是到了现实生活中,仍然是巴不得子女早一日学会所有文化知识。这是非常危险的,三观不培养好,难道给世界和社会培养出来一些希特勒东条英机么?
接着第七段子夏接着老师的话说了自己的看法“贤贤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子夏承接老师孔子的话讲怎么学做人,如何侍奉孝敬父母,如何侍奉君王,如何对待朋友,讲得头头是道。最后一句更是令人耳目为之一新。他说“虽曰未学,吾必谓之学矣”。这句话真可谓举一反三的经典例子啊!前面老师说重视做人道理的学习更重视过文化知识,子夏马上说,做好了人哪怕没有学习书本知识,我也说其是有文化的,学过东西了!怪不得孔子那么喜欢子夏卜商了。说起来这个子夏卜商兄,我对他的形象却是来自于唐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欧阳询有一张法帖名字就叫《卜商帖》,欧阳询把他自己的功力全部融进了这一张短短的几十个字里面,看起来真叫人百阅而不厌。《卜商帖》全文为【卜商读书毕,见孔子。孔子问焉,何为于书。商曰,书之论事,昭昭如日月之代明,离离如参辰之错行,商所受于夫子者,志之于心,弗敢忘也。】其实这段话并不在《论语》中,而是收录在《尚书·大传》里面,却是给了我很深刻的印象。现在两相比较,对于卜商这个人了解更深入了。
第八段老师孔子接着说“君子不重则不威……”接着继续讲怎么做一个君子,君子大致的一个形象是什么样的,这个跟文化知识无关。第九段曾子谈看法说“慎终追远……”这个慎终追远很好,我当时背诵时候一时思考得入了神。我们当然可以解释为谨慎地给父母办理丧失和追忆远代祖先,这是历代大师们给的正统解释。我却把它引申为谨慎地完成承诺过的事情,有始有终,慎始慎终。又把“追远”引申理解为追求更为遥远的事情,追求理想,好男儿志在四方,不是只知道看着眼前一点芝麻小事的。
第十段为两个学生之间的问答,子禽问子贡答“夫子至於是邦也……”这一段也非常好玩。这个子贡就是端木赐,比老师孔子小了三十一岁。子禽,比孔子小四十三岁,那是比子贡还要小的小师弟。他跑去问师兄问题“咦,师兄,为何老师每到一个国家,很快就知道那个国家的大小政事。他是求别人告诉他的,还是别人主动说给他听的呀?”嘿嘿,这个小师弟典型还对老师不是很信服。子贡马上回答了“小师弟呀。你真是Too young,Too simple,Too naive 啊,老师他温良恭俭让这么美好的品德,想知道啥还不容易吗?你自己去仔细想想吧!”
第十一段孔子又引出孝的话题说“父在观其志,父没观其行……”,这一段背诵时候我又一次陷入沉思。每次老爸老妈逼婚时或逼迫相亲时,总是一句“不孝有三,无后为大”,我也是对其无语了。嘿嘿,老爸再要以这句话来挤兑我,我就用这句话“父在观其志”反驳他。父亲在世的时候,儿子最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有志向和理想。父亲去世了我们才会去看一个人的行事,父亲交代的事情尽力用三年时间去完成,这样就可以算作孝子了。可笑的是,后来人竟然把这当作披麻戴孝什么事情不做在家守孝干等三年。这完全是没有理解孔子他老人家的意思嘛。孔子说的是儿子要尽力花三年时间把父亲交代的事情完成,以祭在天之灵。话说难道每一位父亲托付给儿子的事情都一样的吗?也许有的父亲希望儿子奋发图强,做出成绩给老爸看就好,也许有的父亲只希望一家人平平安安长寿快乐就好。
第十二段弟子有子引出来一个何为礼仪的话题“礼之用和为贵……”,以和为贵就是讲究礼仪。第十二段有子又接着引出另外一个话题“信近於义言可复也……”,讲信义的接近,讲恭敬和有礼貌是同类。就好比“信”和“义”、“恭”和“礼”本来就是两亲戚一样。
第十三段孔子又一次引出怎么做人,怎么学做一个君子“君子食无求饱居无求安,敏于事而谨于言……”。一个人怎么样才算一个好学之人,就是要做到“敏于事而谨于言”。第十四段师生问答,子贡提问“贫而无谄富而无骄何如?”老师说“不错,还有比这个更牛的人。哪怕贫穷他也快乐不改,譬如颜回,如果一个富翁他还还很懂得礼貌待人,那这个人就不得了啦!”子贡又问“老师,是不是像《诗经》中说的‘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呢?”子贡这样一说可把孔子高兴坏了,马上喜上眉梢说道“端木赐呀,你这木鱼脑袋也有开窍的一天啊,我终于可以跟你好好聊《诗经》了呀。我给你说一些过去的事情,你也可以推测将来咯!”
最后一段孔夫子做最后总结的话,他说“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这一段最经典,虽然短小却精悍。意思是说,不要害怕别人不知道和不了解自己,应该害怕的是不去了解别人。有才能有才干的人不要害怕别人不知道你,在这个变幻莫测的世界上,你的才华不会永远被淹没。怕的就是一个人固步自封,怕的就是一个人骄傲自满止步学习,而不去了解别人。
背诵若是当成一种乐趣,那么你就找到了立于不败之地的基础了,因为乐趣乃是人生最好的老师。最近不仅仅背诵中文《论语》,还兼顾背诵英文句子,每每遇到翻译不是那么地道的地方,自己总要尝试翻译一遍,力争做到既古典又符合中文语法。这样中英文夹杂背诵,在背诵的海洋中遨游四海,那真是别有一番趣味。
对于汉语经典书籍,我不仅喜欢《论语》《道德经》,还喜欢背诵一些先秦诗歌。比如《弹歌》《卿云歌》《采薇歌》《伊耆氏蜡辞》《今日雨》《击壤歌》《麦秀歌》《越人歌》《徐人歌》《黄鹄歌》《鸣鹤》《得敌》等等,都是一些古代劳动人民最经典的智慧结晶。比如《弹歌》这首歌,讲的是原始社会采集打猎时,男人们遇到突发状况如何处理,以及描述打猎时的飞沙走石追逐猎物的场景,仅仅八个字就把古代中国劳动人民的生活描绘得惟妙惟肖,对于这首极简诗歌我算是服气了。
《得敌》这首诗歌同《弹歌》一样,用极简语言来描绘生动的大场面。仅有十个字“得敌,或鼓或罢,或泣或歌!”不讲究那么多的套路,随意应用词汇,似乎这是先秦诗歌的一种表现方式,可却是表达了丰富的思想感情。这首诗歌似乎是说,将士们凯旋归来,收获甚多,得到了敌人的食物和兵器,还有俘虏。所以有人打鼓表示庆祝,有人停罢手中的活计前来观礼,有的人在哭泣,有的人高兴得欢歌。
《徐人歌》也是很有趣的一首诗,很简单,全诗如下“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脱千金之剑兮带丘墓”。这首诗歌大约写于两千五百年前。一看就知道是一首思乡的诗。这位“延陵季子”哪怕远在千里之外也忘不了故乡,重情义轻帛财,把千金之剑随手配在好朋友的坟头以示怀念。那如山丘的坟墓啊,希望你带着他回到遥远的故乡。话说没准这两个人本来就是同乡。
再说这首《今日雨》,全诗为“癸卯卜,今日雨,其自西来雨,其自东来雨,其自北来雨,其自南来雨”。这首诗典型是先秦诗歌描写手法,并且是专门为占卜写的。此诗大约作于三千年前。中小学课本有一首汉乐府诗《江南》其中就有“鱼戏莲叶西,鱼戏莲叶东,鱼戏莲叶北,鱼戏莲叶南”,这两首是有很类似的手法的。所以汉乐府的《江南》是模仿了一千年前的《今日雨》写就的。说明当时的民间喜欢这种写作手法已经至少有一千年了!
说完中文背诵内容,焉能不说说我背诵的英文内容呢!有一篇短文叫《today i begin a new life》(今天我将开始新生活),非常喜欢这一篇。一开始是这样的“And I make a solemn oath to myself that nothing will retard my new life's growth.…”,此外还有许渊冲写的一句英文我也特别喜欢。许渊冲写道“l wish the world could be so small that I can meet you when I turn back”,我把它翻译得古典一些就是“唯愿世界归为一,蓦然转身遇见你”。 在此稍稍解释一下许渊冲这句话。所谓“唯愿世界归为一”,就是说希望这个世界变得小一点。《道德经》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个世界最终归于那个“一”的话,那么世界也太小咯,因为这个世界只有我和你在一起融为一体。“一生二”也就是说“一阴一阳之为道”,一男一女之为道,这个世界上除了我就只有你。这句话描述的爱情不可谓不夸张而恒久。中国人其实是很喜欢夸张,你看李白每首诗歌不来句夸张的话,你会认为他还没开始浪漫。这个世界只有我和你的话,那么转身当然只能够看见你啊!因为没有别人啊,正如希腊神话中的伊甸园故事,世界只有亚当和夏娃,亚当转身当然只看得到夏娃啊。翻译若是带点哲学的高度,那么句子立刻升华了。爱情便不仅仅是爱情,还有一种追寻宇宙最初的起源意味,即是最初那个“道”。
一些经典的英文语录其实读来特别有韵味,比如说这句英文。Advice is like snow, the softer it falls, the longer it drwells upon, and the deeper it sinks into the mind.--Samuel Taylor coleridge 这句话越读越觉得脑洞大开。它里面所蕴含的哲理简直说也说不尽。原句翻译的中文感觉不能够表达那种气势和哲理,我给它稍微改了一下就是下面四句话:
忠告如雪花,
飘零也温柔。
沉降保持久,
深潜心不朽。
因为要保证押韵就没法保证对称,这也是无可奈何之事了。我尽量保证二三四句能够押韵ou,就没法保证对偶了。话说为何明清时代的八股文难写呢?就是因为八股文要求不仅要求对偶还要求押韵,这不是坑爹吗?还是先秦时代好写诗啊,字数自由,形式自由,对偶自由。我觉得写诗首要保证押韵即可,要好读和好背诵,读来朗朗上口,那是对读者的最大爱护。至于对称,不要求严格对偶。比如我这翻译的四句话,后来三四句除了字数对称外,首两个字对偶外,其余三个字是不对仗的。话说“保持久”和“心不朽”只有押韵哦,动词怎么能够对名词呢?囧
我们再说说这几句话的哲学道理。首先作者把忠告这种抽象的东西当成实物来描写。什么叫忠告,朋友对你表达的不满叫忠告,老师长辈对你的告诫之词叫忠告。比如“你该努力奋斗,你该刻苦学习。你该赚钱养家,爱护妻子等等”,假如作者这样泛泛而谈,它就乏而无味了。作者塞缪尔·泰勒·柯勒律治高明就高明在,他把抽象的概念“忠告”比喻成为雪花,这种在冬天人们能够见到的事物。哪怕就是生活在广大的南方地区,只要看过电视也知道雪花长得什么样子,更不用说南国人们大可以去北方感受大自然的惠赠,所以这句话很高明咯!雪花在冬天孤独地飘零落将下来,很轻很柔软。忠告也可以是妈妈对子女的温柔叮嘱。这个忠告它也很温柔,能够听进去别人忠告的人是胸怀博大的,哪怕严词厉色我们也要坦然受之,就像接受大自然的馈赠一样,温柔以对吧。雪花沉沉浮浮,因为它轻柔,所以它能够在空中保持很久,飘啊荡啊,哪里需要它,它就往哪里飘荡。它冻死了庄稼地上害虫的虫卵,冻死了果树沾染的病菌。所以,这个雪花是多么重要啊!忠告也一样,也是无比重要的,它浇灭了你我心头骄傲的火苗,指引了你我曲折前进的方向。最后一句是写的雪花深深潜入大地,抽象为忠告深深潜入听者的内心深处,在内心深处扎根萌芽成长和壮大,最后成为不朽的传说。
背诵当然不能让它厌倦,就好像火苗,除了添柴,还要浇点油。中文和英文就像木柴和桐油,只有搭配得当,才能够使火堆越烧越旺,是为“火上浇油”。于是乎,我又开始背诵汉语古文。还选《论语》,开始讲第二篇《为政篇》。
《为政篇》当然讲的是老百姓如何参与政治的章节。咱们中国人太低调了,主要是被道教和佛教给影响的,而真正的儒家那是最积极参与政治的。因为中国人信仰主要是这儒释道三家,所以好像看起来关心政治的人不多。可是,你要知道,只要一个人真正信奉儒家,他肯定会关心政治,这是《论语》《孟子》《中庸》等书籍的作者决定了的。因为作者一个个都热衷当官为民做主啊!《论语》第2章就是孔子最关心的政治话题“为政”。其实政治也可以很好玩,这一章多数时候都是孔子说得多,弟子问的少,哪怕没人问,孔子也要巴拉巴拉说一堆,可见孔子对于政治的关注程度那不是盖的。
第一段孔子开始讲为政的基本方针,那就是“以德治国”。原文是“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一般牛逼的人,讲抽象的东西都喜欢实物化,孔子也不例外。什么叫德政,就像天上的北极星一样,悠然地待在它本来的位置上,别的星辰都环绕着它。我党最喜欢用的一句话就是“紧密团结在以×××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周围,坚定不移推进全面从严治党”。其中×××请用毛泽东华国锋邓小平江泽民胡锦涛习近平等等来代替即可。大家有没有发现这段话就是“居其所而众星拱之”的翻译啊!所以我党是最先进的代表不是没有道理的,因为活学活用了《为政篇》第一段啊!囧rz
《为政篇》第二段到第五段全部都是孔子一个人在那里说话。第二段说“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第三段说“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而无耻……”,第四段“吾十有五而志于学……”,这三段没有任何人物的参与,就孔夫子一个人在那里侃侃而谈,当然中心思想那就是“为政”啦!第二段说的意思是说,同学们呀,你们读《诗经》,如果达不到“思无邪”,那当然是还没读懂啊,所有整本《诗经》想告诉我们的就一句知识:天下事要专心致志,没有做不好的事情。第三段不用解释就是德政和严刑酷法的区别。第四段孔子拿自己举例子说“亲们啊,老师我十五岁就立志于求学,将来报效国家,积极参与政治。三十岁成家立业当官发财,四十岁基本上没有什么困惑的事了游刃有余,五十岁知道了要顺应天命为人处世开始开班教书,六十岁我就能够处变不惊好话坏话都听得津津有味,七十岁时候随心所欲不会随意超越规矩。”
第五段开始涉及到两个人,一个是孟懿子,一个是樊迟。有意思的是还是孔子先引出话题。孔子看大家对政治不是很感兴趣,百无聊赖之下,就一个人开始在那里说了:“亲爱的同学们,有一次孟懿子跑来问我什么叫孝,我跟他说无违就是孝。后来樊迟帮我驾车,我就跟他说,今天孟小子来问我什么叫孝,我回答他无违就是孝。赶车的樊迟不知道什么叫无违啊,马上问,孔老师,什么叫无违的孝啊?我跟他说父母长辈在世时候,以礼侍奉他们;父母长辈去世后,以礼仪来安葬和祭奠怀念他们,这些就叫做无违的孝。”这一段是典型的孔子现身说法,怎么参与政治。每个人所言所行都是在参与政治。樊迟学会了“无违的孝”,回家可能教给他的晚辈。这样既达到了传授知识,也到达了教化百姓参与政治的目的。真的政治那都是“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的。
第六段至第九段全部都在讲何为“无违的孝”。第六段回答孟武伯问孝的问题说“子曰:父母唯其疾之忧。”第七段回答子游说“今之孝者是谓能养……”第八段回答子夏问孝德问题说“色难,有事弟子服其劳,有酒食先生馔……”,第九段回答完三个同学的问题后不忘夸夸颜回“子曰:吾与回言终日,不违如愚……”每个人的答案都不一样,充分展示了孔子他老人家的因材施教。末尾颜回还没有问孝,孔子先夸赞如滔滔江水连绵不绝向着颜回砸过去了。
第十段到第十四段,孔子一直在讲什么叫君子,如何做一个如玉般的君子。第十段说“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这段说的是一个君子的行为说话状态摆在那里,想隐藏都隐藏不了的。第十一段说“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这一段中国人都学过不用解释。第十二段说“君子不器。”用现代汉语翻译就是“君子不是个东西!”囧rz 君子当然不是个东西啊,应该说不是一般的东西,孔子省略了修饰词而已。譬如“君子如玉”,玉石就是个东西,顽石也是个东西。第十三段是子贡来问老师君子是什么样子的。孔子说“先行其言而后从之。”孔子回答问题从来不会重复同样的答案,这就是体现老师的牛逼之处了。不同的学生老师要能给出不同的答案,哪怕同一个人在不同时间来问同样的问题,孔子都能给出来不同的答案。孔子意思是说:【子贡呀,一个君子做得对不对,你照着他的样子先做,如果是对的就把它作为准则以后遵从嘛!】第十四段孔子自顾自话的说道“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这句话现在还有很多人爱引用。意思就是说“同学们啊,一个正人君子热爱团结互助,绝不会勾结害人;反过来小人自然喜欢勾结害人,不会团结互助啊!”
第15段到第18段讲的是一个君子不要走极端,过犹不及,永远记得保持平衡中庸状态。说起来孔子哪怕多么讨厌一个人,他也会虚与委蛇以礼待之。话说卫灵公的夫人南子艳名远播,行为不端可是闻名六国的。南子请人来邀请孔子赴约,孔子没有拒绝还是去参加了邀请。在《论语》第六章《雍也》中子路因为老师赴约南子的事情狠狠怼了孔子一顿,孔子只好无奈的连说两遍:“子路呀,我要是做了见不得人的事情,让老天唾弃死我吧!”原文是这样的【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第二章第15段孔子说“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学习一味学不思考是走极端,一味思考不学习也是走极端。第16段说“攻乎异端,斯害也已!”就是说不要走极端,对自己都有很大的危害。第17段是孔子对着仲由说的话“由,诲女,知之乎?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句话说的学习来不得半点虚假,不然害人害己。第18段孔子的回答子张关于如何追求官禄的问题“子张学干禄……”孔子给的答案是“言寡尤行寡悔,禄在其中矣。”
第19-21段很明显这是孔子在回答施政问题。第19段说“哀公问曰何为则民服?……”哀公问孔子道“孔先生呀,我怎么做才能够让大家都信服呀?”孔子给的答案是“举直错诸枉”。第20段关于季康子的问题,简单回答就是能者上庸者下。第21段是孔子对第20段问题的回答。第20段“季康子问,使民敬,忠以劝,如之何?”第21段回答说“子曰:临之以庄则敬,孝慈则忠,举善而教不能则劝。”(有的版本把这两段合为一个段落了)这两段完全就是相当于枯燥无味的政治宣传了,怎么使得老百姓互相恭敬,如何让人民忠于党,如何让老百姓互相鼓励,劝就是劝勉鼓励的意思。你庄重的对待老百姓,老百姓也就学会互相恭敬不如从命。首先你共产党要能够尊老爱幼,大家才会忠于党忠于中央。你能够惩恶扬善,并教会大家怎么做,这样大家就知道互相勉励了。这一点我党现在还是做得非常到位的,习主席今年提出来的话说“撸起袖子加油干”,那就是亲自撸起袖子勉励大家了,主席这也算是够拼的啊!囧rz
~~~~~~~~~~~~~~
华丽的分割线
~~~~~~~~~~~~~~
黄豆老师记于北国雍州
先说一个南北国之分,分界线就是秦岭山脉和淮河流域这条线。上古时代,地分南北,天下九州各不同。秦岭在淮河以西,淮河在秦岭以东,中国人大致把秦岭淮河线作为南北分界线,我所说的南北国大抵也如此。
秦岭,西起昆仑,中经陇南、陕南,东至鄂豫皖—大别山以及蚌埠附近的张八岭。其范围包括岷山以北,陇南和陕南蜿蜒于洮河与渭河以南、汉江与嘉陵江支流—白龙江以北的地区,东到豫西的伏牛山、熊耳山,在方城、南阳一带山脉断陷,形成南襄隘道,在豫、鄂交界处为桐柏山,在豫、鄂、皖交界处为大别山,走向变为西北—东南,到皖南霍山、嘉山一带为丘陵,走向为东北-西南。
淮河,古称淮水,发源于河南省桐柏山老鸦叉,东流经河南,安徽,江苏三省,全长1000公里,落差200米。淮河在长江和黄河之间,虽然没有黄河那么古老而博大,也没有长江那么绵长而全新发达,却也是中国重要的不可或缺的七大河流之一。
上古时代,我为中央,地分南北,又分九州。在说九州之前再说一个我自己的故事,有人把南方人北方人的区别说成是北方人吃咸味豆腐脑,南方人吃甜味豆腐脑,下面就是一个豆腐脑的故事。今次在新疆哈密伊州吃到了正宗的咸味豆腐脑,一时间忽如隔世,仿佛回到了十年前在北国念书的时代。十多年前第一次在北国冀州吃到豆腐脑,一口酥软咸味让我至今难忘,吃了七八年后回到南国荆州工作生活,不免时时怀念往昔的豆腐脑,在武昌找遍大街小巷,吃过那么一次甜味豆腐脑,可总也不正宗,吃不出来那个原汁原味。
今次在雍州仅花一块五毛钱又一次吃到这么正宗的咸味豆腐脑,这注定将又是一个难忘的进餐。对于美食,我向来是不择咸淡不择苦甜,可也总难免有一两次难忘的美食经历,不是因为多么山珍海味,也不是因为多么价高土豪,可能就那么一口软滑却是能够铭记在心。在我看来美食不在深山野林,不在陋巷弄堂,也不在星级酒店,而在特定的时空之间,介弥啥那兴许是永恒天堂。
中华大地,号称九州天下,又称十二州天下。根据《尚书·禹贡》的记载,九州顺序分别是: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梁州和雍州。雍州大致在今天的宁夏新疆甘肃青海内蒙等省份地区,冀州范围极大,后来分出三州出来,也就是幽州、并州和营州,所以才有了十二州天下的称呼。周武王姬发灭殷商,将徐州合并入青州,将梁州合并入雍州,以冀州之地分出并州和幽州,这也不过不同时代不同称呼而已,并无多大分别。
江鸟飞于戊戌年菊月(10月28日午时二刻)
第二次修改于戊戌年菊月廿二(10月30日午时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