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3月31日读书笔记
今日阅读1小时,总计2643小时,第2574日
阅读《魏晋玄学论稿及其他》
当时唐帝自谓为老子之后,故道士之气甚张。而常因定佛道之先后,致生二教争执。贞观十四年道士秦世英指斥《辩正论》,谓实谤皇室。帝下诏汰沙门,并下琳于狱按问。辩答往复,语极质直。
按此谓 夷国戒律整齐,中国沙门来,不能入其僧伽,受供给。法显到此,幸而有符公孙之经理,而得住二月余。北宋版缺“不预僧例”一句,遂使人不能明了何以法显须受符公孙之供给。
智俨实中国华严宗之创始者也。华严无尽缘起、十玄门、六相圆融、五教分齐之说,据《华严经传记》所载,似均出于智俨。《传记》法藏所撰,经其门人稍加修治者。法藏乃智俨门人,其说当较晚唐圭峰宗密推杜顺为初祖者为可信。盖智俨虽因神僧杜顺之请而出家,然学华严则在至相寺智正法师所。智正广学善讲,而杜顺则未尝以义学见称。
隋代唐初中国佛教多新兴之宗义:曰三论宗,高丽慧灌、百济观勒传之日本。曰天台宗:传者新罗有玄光,高丽有波若。曰戒律:新罗有慈藏弘之。曰法相宗:传于新罗者首推元晓。至若《华严经》之研究,盖亦起于萧梁之末。在南方三论学者,摄山相承,并讲大经;北土地论师人,更精研斯典。地论元匠慧光僧统之后裔有昙迁法师者,先学北之地论,后开南之摄论,而且究心华严者也。智正似即迁之高足,其学亦兼涉摄论华严二者。
法藏为西域康居人,义湘为海东新罗人,共学于中国天水赵氏至相和尚之门。其后法藏在华推为华严三祖,而湘谓是海东华严初祖,诚异数也。虽“烟云万里,海陆千重”,而两师间犹复互相投赠,深致拳拳。此《墨宝》者不但书家所欣赏爱玩,吾人读此,缅怀旧曰一大事因缘,亦应为之低徊不已也。
叙述小乘佛教各宗派最难,而最须注意者有二事:一为各部学说之不同。一为诸部间变迁之线索。就各宗之异义研究,则旨在显其特殊之精神,如迦旃延执一切有,则言一切法三世有皆有自性;经部反一切有,则主一切法非三世有而蕴处假界实,因此而二宗对于心色不相应行等各有自成系统之理论。
其于中国佛教之分派,至为痛惜,然及其周历印土,广习异义,归国所携经论,所译佛典,大小诸宗兼备,可见奘师于中土学派之纷纭虽所不满,而于天竺各宗,仍认其俱为佛陀精神之表现也。高井氏之书,取材未广,陈义欠精,然用功已称甚勤,但若以上述二事绳之,则既不能于各部均显示其特点,又不能就佛法全体上明诸异说之根源,则小乘佛学整个面目之陈露,实犹待于后人之继续尽力也。
著者于叙述法照时代背景,详陈当世帝王士大夫奉佛之奢侈,然忽略上流阶级与净土教发达之关系。溯自两晋佛教隆盛以后,士大夫与佛法之关系,约有三事:一为玄理之契合,一为文字因缘,一为死生之恐惧。即如慧远与刘遗民等书,一则曰“沈冥之趣以佛理为先”,此指道俗同赏之玄致也;再则称“笃律寄之情,作来生之计”,此远公与刘等之所以共立誓期生净土也;末则曰“染翰缀文可以托兴”,此亦许文字上之唱酬也。
依唐人所引《经》文观之,则现存本仍是李朝旧书。依汉晋人士所述此书之性质言之,则本《经》亦未必非汉代之古籍。但吾人若欲确证其为宫崇所上、襄楷所见之原本,则自极难。盖造此经者为无多学问之人,所用典故,所引书卷均甚少,甚难得强有力的证据,以定其年代。但吾人粗经检查,觉其中所有之事实学说,俱为汉代所已有,爰述之于下。
但张角虽亦师承《太平经》之遗法,而其行事言论,实亦不全与经同。如自称大贤良师,置三十六方,方有大小师,持九节杖,杀人以祠天,均不见于《太平经》。至其讹言苍天已死,黄天当立,起事时皆著黄巾为标帜,以白土书甲子字,是主土德,而大异于经所唱之火德也。按《后汉书》、《三国志》及六朝传记未言张角伪造经书,只闻张陵造作道书,然亦未闻其奉《太平经》也。
综上所说,《太平经》者,上接黄老图谶之道术,下启张角、张陵之鬼教,其所记与汉末之黄巾、六朝之道士,均有差异,则谓其为最早之道教典籍,而非后人所伪造,固有相当理由也。
汉代佛教既为道术之一,因之自亦常依附流行之学说。自永平年中下至桓帝,经八十余年,因西域交通之开辟,释家之传教者继续东来,但译事未兴,多由口传,中国人士,仅得其戒律禅法之大端,以及释迦行事教人之概略,于是乃持之与汉土道术相拟,而信新来之教者,复借之自起信,用以推行其教。吾人今日检点汉代残留之史迹,颇得数事,可以证实此说。
汉代佛教依附道术,中国人士,如襄楷辈因而视之与黄老为一家。但外族之神,何以能为中华所信奉,而以之与固有道术并重,则吾疑此因有化胡之说为之解释。以为中外之学术,本出一源,殊途同归,实无根本之差异,而可兼奉并祠也。《太平经》虽反对佛教,而抄袭其学说。佛教徒所奉者虽非老子,而不免有人以之与黄老道术相附会。二方既渐极接近,因而有人伪造化胡故事。此故事之产生,自必在《太平经》与佛教已流行之区域也。
至若后世佛教徒对于老子化胡之说深恶痛绝,在历史上往往煽动极烈之宗教情绪,引起重大之纷扰。如北周之毁佛法,元代之焚道经,则其尤显著者也。今日吾人对于道教历史知识甚为幼稚。然观王君所推测长春真人以逾七十之年万里西征,亦为此故事所欣动,则其关系固不仅在佛教史上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