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教育厌学的孩子
“好好学习,出人头地“!高考虽然被喻为”独木桥“,但仍是中国父母心心念着的对孩子来说最好的出路!”十年磨一剑“,如今的父母为了孩子考上好大学,担心孩子输在起跑线上,从胎教就开始注重对孩子的教育。孩子出生后更是更种特长培养、课外补习,各类营养品自不用说,无一不是为孩子考上好的大学做准备!中国父母可以说是”二十年磨一剑”!
父母希望孩子一心扑在学习上,只要学习成绩好,其他方面都不用管,有父母操心;可一旦孩子学习出问题:成绩有所下降;学习积极性有所降低;想要玩的时间多一些;玩手机、电脑的时间有些长;在某个学习之外的兴趣爱好上花的时间有些多,等等类似问题,父母就可能出现心急如焚,更别提孩子出现不愿意学习,不想学习,甚至出现不做作业,上课睡觉,逃课这样的行为!
身为父母,面对孩子的问题行为,我们必须提醒自己:这些行为并不是孩子的目的,而是手段,是为了达成某种可能孩子自己都无法说清楚的目的。孩子出现“厌学”一定有他(她)的原因,父母不能只看到孩子的贪玩、懒惰等问题!特别是对于青春期孩子来说,当孩子出现不喜欢学习的情况,用“厌学“来描述青春期孩子不喜欢学习并不准确和合适。
青春期有一个非常重要的任务是:确立自己的方向,找到自身的价值。
青春期孩子面对任何事情都会开始从自己的角度思考:这件事情对自己有什么意义,对父母不会再“惟命是从“。对于学习,在中国这种应试教育的环境下,在青春期之前,孩子对学习基本上都是因为父母、老师说好好学习,对你将来好,然后孩子听话,乖乖学习。可是到了青春期,孩子会开始思考学习对我到底有什么用,这时候孩子对学习很可能产生一个片面的认识:看到眼前的学习只是为了考试,认为这些知识并不实用,将来工作、生活中也用不上,觉得学习没有什么意义,没有价值,也就没有学习的必要!对此,父母不应该一听到孩子说不想学了就指责和批评孩子:你不想学了,你还能干嘛?父母这时候应该更多的看到孩子好的一面,看到孩子会开始自己独立思考问题的积极的一面。虽然孩子的想法还比较片面,不成熟,但这种独立思考,至少是一个好的开始!
父母这时候不能强迫孩子接受学习,而是需要和孩子平等的沟通自己对学习的看法,为什么学习对他(她)的将来更有利,对他(她)的帮助更大。孩子可能会说有很多人没读书,没学历文凭,也过得很好,收入很高。很多父母面对孩子的这个问题可能就变得“理屈词穷“,进而不再与孩子心平气和的交流,而是”恼羞成怒“”强词夺理“地要求孩子必须学习!这样的话孩子更加会觉得自己不学习是有道理的,”宁折不屈“,不会屈从于父母的”威严“,反而坚持自己”不学习的正确的做法“!其实父母完全可以把这作为一个很好的契机去和孩子讨论:没上大学的人远比上大学的人要多,如果是因为不读书就能有高收入,为什么大部分没上大学的人都是低收入人群?为什么研究调查表明,高收入人群中,大学以上学历人群远高于没有上大学的人数?(这些资料可以上网查到)引发孩子去寻找答案,去了解为什么这些人没读书也可以收入好! 诸如华人首富李嘉诚、台湾“经营之神”王永庆,他们都只有小学文化,为什么能成就如此了不起的事业?不是因为他们不读书,没学历就能有这些成就,恰恰相反,正因为他们没读书,文化程度低,他们更加加倍努力地学习,在每天辛苦的工作之余还挤出时间刻苦学习企业经营管理方面的知识,经历种种失败都毫不气垒,不断提高自己,用毅力、意志力、能力的比拼,才堆砌出后来的成就!孩子只是片面的看到了没读书而成功的人的风光,而没看到他们背后的辛苦。父母帮助孩子看到那些没有读书而取得高成就的人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这些是远比坐在教室学习,比做题、背书要辛苦千万倍的付出!——再询问孩子他(她)是否愿意不读书而承受这些辛苦去获得成功!用数据和事实说明读书的价值,让孩子看到:没读书而取得成就的人只是少部分,更多的人要想获得成就更便捷和可取的道路是读书考大学!
父母不需要逼着孩子去学习,只需要把学习和不学习的利弊呈现给孩子,告诉他(她)不同的选择在今后的人生路上会遭遇什么,让他(她)自己去选择。趋利避害是人的天性,人都会愿意选择一条相对轻松的路到达目的地,明白学习与不学习的利弊之后,大部分孩子会愿意选择学习这条路的。当然小学阶段的学习经历会极大影响这种选择。如果小学一直成绩不好,基础很差,或者孩子对学习确实非常不喜欢,也许读书考大学这条路真的不适合孩子!
每个人都有适合的人生道路,如果孩子确实不适合考大学的路,培养孩子积极向上、勇于承担责任的人生态度,孩子也能过上快乐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