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不见的二本学校学生
二本院校的学生,从某种程度而言,折射了中国最为多数普通年轻人的状况,他们的命运,勾画出了中国年轻群体最为常见的成长路径。
在大众化教育时代,越来越多的年轻人有机会接受高等教育,但只有少数人能进入光彩夺目的重点大学,更多的则走进数量极为庞大的普通二本院校。就我所教的几千学生看,他们大多出身平凡,要么来自不知名的乡村,要么从毫不起眼的城镇走出,身后有一个打工的母亲或一个下岗的父亲,以及一排排尚未成人的兄弟姐妹。
务农、养殖、屠宰、流动于建筑工地,或在大街小巷做点小生意,是他们父母常见的谋生方式,和当下学霸们“一线城市、高知父母、国际视野”的高配家庭形成了鲜明对照。
尽管在高校的金字塔中,他们身处的大学并不起眼,但对于有机会入学的年轻人而言,他们可能是村里的第一个大学生,是寂寥村庄的最亮光芒和希望。来到繁华的都市后,他们对改变命运的高考充满了感激,并对未来小心翼翼、跃跃欲试。
他们进入大学的路径,完全依赖当下高考制度提供的通道。在应试教育的机制里,他们一律经过了紧张的课堂教学、题海战术、千百次考试的淬炼。
在一系列严密的规定动作中,他们被删削掉一部分个性、血性、活力,以标准答案为突破口,从高考中艰难突围,就这样一步步来到大学校园,来到我的课堂,并在不知不觉中养成温良、沉默的性子,以致面目日渐模糊。
这篇文章是我摘抄的,我觉得讲的特别的好,也通过这篇文章也折射出我自己一个二本的学生未来到底是怎样的?但通过这篇文章的认知也应该让我思考我未来应该怎样走?未来应该怎么样去做?原生家庭带给你的认知思想行为方式是20年,是根深蒂固的,想要通过大学四年去改变未来人生的走向,这其中要付出的艰辛是不能想象的。
在这个社会盛行读书无用论,其实不是读书无用论,是你自己没有用。换句话说,读书多少与成功并没有太大的关系,成功与否看的是你这个人是怎么样的。马云也曾经说过,你没有读过很多书,但是你成功了。难道你成功了?你却没有再去读书的时候,你就离失败不远了。
在20岁当头的年龄,大多数人对未来都是迷茫的,大多数人也都是一本二本,三本专科的学生,毕竟985 211的学校屈指可数,他们985高校的里面的学生,也不是每一个人都对未来清晰。也并不是每一个人都能成才,只不过在那样一个优秀的环境当中,成功的概率更多一些罢了。
然而我们这些普通的高校学生,想要成功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想要跨阶,不是不可能的,有很多人逆袭成功的。除非你能忍受平常人不能忍受的苦与难,你才可能拥有一次向上走的机会,有位研究学家这样说道,每个人都有15分钟出名的机会,但你是否能把握住那15分钟的?有人在那15分钟出现之前一直在深扎,一直在积累,一直在默默地努力付出,坚持。当的15分钟来临的时候,他才能把握的住。所以说机会对于每个人来说都是平等的,但成功只倾向于那些有准备的人。
如果你也不甘平凡,那就去行动吧。去不断的试错,去不断的尝试。发现自己喜欢什么,去寻找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多读书总是好的,因为你通过几天的读书,可能就经历了别人整个的人生,你见过更多的,你才知道自己想要的是什么。
攀上那座属于自己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