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机场种草是一种怎样的体验?
你也许经常搭乘飞机出行,对航站楼了如指掌,但对机场广袤的飞行区,你可不一定了解。今天,SmartNews就带大家了解一下机场飞行区内一个特殊的团队——鸟击防范团队——以及他们与草不得不说的故事。
鸟是人类的朋友,但却是航空器安全飞行的隐患。机场鸟击防范团队是一支由29人组成的队伍,平均年龄34岁,他们常常要开着“装甲车”,带着“驱鸟武器装备”,出没在旅客看不到的地方,每天最主要的工作就是防止鸟击航空器事件的发生,确保旅客平安抵离。
近来,除了进行常规驱鸟之外,机场鸟击防范团队还捣鼓上了草种实验田。种草和驱鸟有什么关系呢?原来啊,他们想从源头治理入手,全面调研和分析机场不同区域吸引鸟类觅食的各类草种,达到筛选优势草种的目标,所以才启动了系列草种改革实验研究工作。
草种有规律 分区各不同
据统计,机场周边有鸟类百余种,种群丰富、数量繁多。
为杜绝鸟击事件发生,机场分别从草情、昆虫和啮齿类动物治理的角度着手研究,力求从根源上控制鸟情,减少鸟类在机场内的活动。
对此,有着18年鸟击防范工作经验的技师隋国辉说道:“生态环境治理的关键在于草,草种的经济性、对鸟类的吸引性、草种的自然高度和生长速度,决定了它们是否适用于机场。”
隋国辉平时会带着同事们共同探索草种的生长规律。多年观察下来,他们发现机场F滑行道以东的草种相对单一,以紫花苜蓿居多,夏秋季时,部分区域还能见到狗尾草、虎尾草与野燕麦等野草。而F滑行道以西的草种则相对复杂得多,主要有蒲公英、马唐、白羊草、野燕麦等,各类草种交替更换,稍难治理。而且,这些野草中,紫花苜蓿的生长速度最快,且最易滋生虫类,吸引鸟类。
基于物候期 探索草改路
机场日均起降航班1600余架次,繁忙的运行压力使得每晚可用的跑道停航维保时间不超过5个小时,这也导致割草收草的维保时间异常紧张。
若改为种植类似野牛草、二月兰等低矮、不易生虫的草种,不但能够减少机场每年的割草、打药频次,还能节省出很大一部分成本。
为了验证野牛草、二月兰等草种在机场的存活生长情况,鸟击防范团队启动了基于物候期的草种改革研究。所谓物候期,指的是植物一年的整个生长发育周期中的每一个生长发育阶段。植物物候观察,就是对植物各个物候期定期进行观察记载,以发现植物物候规律的研究活动。
8月初,鸟击防范团队选择了野牛草、高羊茅、二月兰、早熟禾4种草种作为研究对象,并以实验田的方式在机场进行了人工栽种,开始了基于物候观测的飞行区草种改革筛选研究。
“这次我们做的草种改革实验,一方面是为了筛选合适的草种,为接下来机场的草种改革提供支持;另一方面也希望能够给同行的草种改革积累一些好的做法或经验。”鸟击防范团队负责人王淼介绍道。
分工网格化 实验期望高
为确保草种实验田的有效管理,鸟击防范团队把草种实验研究与班组建设结合起来,用网格化的办法将四处草种实验田分别承包给团队中的四个班组,并与班组的绩效成绩挂钩。这样的“分产到户”,也让管理更加方便。
从7月初至今,鸟击防范工作人员持续对实验田进行日常维护,并及时记录草种高度、虫情等信息,为后续草种物候分析积累数据。
“我们班组负责照看的是野牛草实验田,旁边还有高羊茅、二月兰、早熟禾几个草种的实验田。我们田里的草籽是7月刚刚种下的,正等着它们发芽呢!”机场鸟击防范员赵兵指着实验田说道,“后续,等草都长起来了,班组成员就会轮流来浇灌、除杂草,不定期查看草的长势、高度和虫情这些情况,及时做好记录,掌握它们的生长规律,这也是为了后续评估它们是不是适合种在机场嘛。安全无小事,我们做的这些都是为了更好地保障大家的出行安全,远离鸟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