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哲学

人生难得是心安

2018-02-01  本文已影响66人  如一书

看题目,很像心理学的话题,其实这是一部哲学书的名字。说到哲学,很容易把他归到训练人思辨的功能上,我最初的接触哲学就是从这里开始的。但后来知道这是不对的,因为哲学另一个重要的宗旨或者目的是追求智慧的生活,而理性思辨只是工具而已。如若不然,那哲学不就变成逻辑了,或者说跟思辨相关的数学了?本书的作者开篇也谈到这个话题,与我的这个认识相似。

哲学究竟起源于什么?

西方哲学史的开端是自然派哲学家,是对自然界的认识。但其中的巴门尼德表面上是在探究自然之为自然的本质,即存在,同时也指向人存在的价值。再往后的苏格拉底,把哲学家的目光从自然转向人本身。他一面展示他的产婆术,从理性分析的角度破除一些日常认识的错误,一方面引导人探究勇敢、美德等关乎人类存在的话题。随后的柏拉图,应该是进一步提供思考的模式,他提出理念学说,指出现实中的万物是不真实不完美的,只是理念的影子。接下来的亚里士多德与老师柏拉图只是研究方法的区别,他强调从现实中提炼事物的本质,也就是形式。这三大哲学家也都把哲学定在对人的研究上,当然并不排斥对自然界的探索,比如亚里士多德可以说是科学的重要肇始者。

集中探究人生哲学的是希腊化哲学家,比如犬儒学派、斯多葛学派、伊壁鸠鲁学派等,他们探究的重点则是如何面对死亡?人是唯一能知道自己会死的的生命,有了这份觉悟才能开始成为一个主体,才能尝试经营自己的人生,这也正是人类是地球上(外星球上怎么样不知道)最富有创造力的生命的最根本的原因。

这些哲学家提出的口号是:“哲学就是练习死亡。”也就是面对死亡如何经营自己的人生,这就指向人的终极关怀,如何经营人生才能让人心安宁?

安宁

斯多葛学派主张要顺应自然的规律,与自然融为一体,这样一切的变故都可以坦然面对,因为这就是自然本身,其墓志铭就是:“死就死了,那又怎么样?”与之对应的是伊壁鸠鲁学派,他们追求幸福,不要误解,不是那种物质的享受,而是精神上的,这很有道理,人总不能麻木的在世界上生存,只保持“斯多葛式的冷静”,而是需要有情感有热情。

不管哪家,他们都是理性思考的结果。这些哲学家强调活在当下,那什么是活在当下?“让自己脱离聚集在过去和未来的悔恨、遗憾和焦虑,好好品味每一刻。”这样,即使死神降临,也完全可以说准备好了,可以走了。

人类的思想的发展没这么简单,当希腊哲学大力张扬理性设计人生的过程中,社会动荡,战乱不断,思想开始混乱,人们陷入迷茫。这个时候,基督教来了。它完全破除理性,指向信仰。人是有限的,“人类一思考上帝就发笑”,不要自以为是的安排自己生活,而是要听从上帝的指示,只要真心皈依,将来必上天堂。人与人之间是平等的,在上帝面前一律平等,这美好的未来,怎么能不让战乱中人们心向往之?人生而自由,但为了战胜独自生活的恐惧,又逃避自由,而天堂是一个极好的去处。这样,信仰战胜了理性,成为大多数人的追求。其实直到今天又何尝不是这样呢?

基督教的盛行是神本主义,文艺复兴思想张扬,人本主义大行其道。接下来是科学的发展和人心的解放,其中思想者有笛卡尔等,科学家则有牛顿等,人们开始注意到个人的价值。其中的卢梭更是强调个人的可完善性,指出人是生而自由的。个人主义盛行,民主平等的管观念深入人心。同时,也指出个人的自由要注意他人的自由的边界,不能侵凌。

到此时,宗教与科学主义(包括爱国主义、共产主义)本质上不是一样的吗?当人无限虔敬的遵守某一原则时,这就具有宗教的意味了。

尼采出现了,他大喊“上帝死了”,包括所有的类似于宗教的思想,他都进行了解构,所有的集体性的东西都被打破。他强调人要做自己的超人,要不断的绽出自己的强力,不靠天不靠地。

解构有其合理性,但同时也无法离开环境,于是就出现了海德格尔的存在场的观念,人作为此在,其之存在,不是自我本身怎么样,而是“To be”,在与周围环境的互动中成就事业,这就是爱。爱的内涵是共建,而弱化个体,虽然是个体的选择,但更是一个共进的整体。

世界在爱中和谐,人心在爱中安宁。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