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哲思读书

“匪兕匪虎,率彼旷野”——孔子的疑问

2017-09-26  本文已影响146人  伯也执殳

在《史记·孔子世家第十七》中,太史公记述了孔子和他的学生的一次严肃对话。背景是孔子厄于陈蔡之间,断了粮,跟随的人中有的已经病了,而老人家讲课背诵弹琴唱歌照常。弟子们心里生气抱怨。孔子就召开了一个学生座谈会,挑选他最看重最亲近、个性也很不同的三个学生,子路、子贡、颜回,一一单独谈话。这三个人的地位,大约相当于班集体的体育委员兼劳动委员、班长兼外联部部长、学习委员兼助教。

第一个谈话的学生,是子路。孔老师说:“《诗》云‘匪兕匪虎,率彼旷野’(我不是那犀牛不是那老虎,怎么也沦落游荡在这旷野之中呢?)。我的道错了吗?我怎么会到这种地步呢?”子路耿直,也不怕老师不高兴,回答:“或者是我们没有行仁吧?人们还不信任我们。又或者是我们不够聪明吧?人们还不听从我们。”孔子不满意这样的回答,用历史经验回驳了子路:“是这样吗!由啊,如果是仁者人们就一定信任他们,哪会有伯夷、叔齐呢?如果智慧的人一定被人听从,哪会有王子比干呢?”

好,下一个,子贡。老人家问了同样的问题。子贡说:“老师您的道太大了,所以天下没有能容老师的。老师或者稍微降低一下要求?”老师说:“赐啊,良农能稼而不能为穑,良工能巧而不能为顺(优秀的农夫能够做好播种却不能保证好的收成,优秀的工匠能把作品做得精巧而不能保证买家喜欢)。君子能修其道,纲而纪之,统而理之,而不能为容。今尔不修尔道而求为容。赐,尔志不远矣!(君子能够修习研究学说,提出关键原理,综合成完整体系,但也不一定被世人接受。现在你不追求研究学说,而追求被世人接受。赐,你的志向不够远大啊!)”

最后一个,颜回来了。他可是平日里老先生最夸的弟子啊。老师问了同样的话。颜回说:“老师你的道太大,所以天下没有能容的。虽然这样,老师你推而行之,不容又有什么呢?(不容何病)不容然后才见到君子的本色呢!道修得不够,是我的问题,道修到了而不能用,是当政者的问题。不容又有什么呢?不容然后才见君子本色!”孔老夫子高兴地笑起来:“是这样啊颜家的孩子!假如你有钱了,我愿做你的管家。”

最近看《史记精读》,非常受益,我虽然没有那么广博的知识,做到那么精细的解读,但是就这个故事说故事,也有点意思。这个故事本身很精彩,我希望解说能够更精彩。

故事背景是孔子周游列国,流落陈蔡,被围住,粮食也没得多少,非常危险。孔子怀抱礼正天下的雄心,也曾在鲁国一度执政,周游多年不被采纳,年事日高,又逼处危地,实在是苦。当此时刻,他老人家却从容悠然,倒急坏了一帮弟子。孔子并非没有忧虑,但忧虑的不是眼前的危局。眼前的危局易解,不过是一帮小民的误会罢了,而是这危局再次触发了他周游不遇的悲伤,从容弹琴,除了稳定众心外,未必不是寄托自己。他和弟子谈话,有启发,也有疑问,这疑问谈话之前他是否已经有了答案呢?应该是有的,但他更渴望得到他人的理解。三个最亲近的学生,最可能理解老师的学生,被选为代表来和老师谈话,既是抚慰众心,更是寻求理解,否则何不当众表白?一一单独谈话,正是要听到他们最真实的想法,不用受其他人看法的影响。在这个过程中,孔子既听到了学生的想法,也做了点评,这也是夫子作为一个教育家的杰出一课吧。

子路,一个耿直的学生,最常伴孔子左右,应该是非常了解老师的人。他将矛盾归咎于自身的问题。孔子一向强调修身,以为一个有修养的君子,即使流落蛮貊之邦,也能处事得宜,受人尊敬。现在众人被围处困境,按照孔子的说法,必然是自身修养不够,不能得到他人的理解和敬爱。子路的回答也算是孔门思路了,后来更是被孟子归纳为“反求诸己”的修身方法。只是在这里,孔子并不满意。不是因为子路说孔子不够仁爱不够智慧,而是孔子认为子路没有抓住问题的关键本质。 孔子的困境,根本不在于修养如何,诸侯国君拒绝孔子也从来不是这个理由,他是闻名天下的圣贤,纵然是人无完人有些瑕疵,但也不应该以此来非难他。各国尊敬孔子,但是不用孔子的学说,问题的关键在这里,在孔子的学说与各国现实的矛盾,在孔子坚持他与各国现实矛盾的学说,知其不可而为之,要寻找一个可用之地,但天下当时却没有。孔子不满意,子路的答案不能让夫子慰藉。

子贡,一个极其聪明的学生,在机智上孔子自叹不如,曾经通过游说达到存鲁、乱齐、破吴、强晋、霸越的结果,他的回答值得期待。子贡确实给出了一个非常准确又巧妙的回答。他一针见血地指出了孔子困境的缘由,在于世人不容其道。 一开始他的态度是暧昧模糊的,问题在于孔子学说与现实的矛盾,但他并不着重于归咎于谁。但是接下来,他表露出了自己的倾向。子贡经过商,具有强烈的现实主义,他明白,当你的商品别人并不想买的时候,即使这商品是价值连城的精品,也不能责怪人家不买,而应该去卖给对方他能接受的商品,如果你还想做这笔买卖的话。生意也罢,现实主义也罢,关键在妥协。子贡指出了困境的缘由,也提出了走出困境的建议。非常漂亮。但是夫子还是不满意,并且失望。子路的问题是没有看到困境关键,子贡则是没有理解夫子志向。孔子当然明白子贡说的这些,但是他不能这么做。因为他有一个目标,有一个理想,一个礼正天下、协和万邦、大同四方的理想。之所以陷入困境,就是因为孔子不放弃这个理想,渴望执政,不过是实现这个理想的手段,如果因为要执政,而降低目标,失却本心,那就把手段当目标了。目标不变,手段可以变,所以孔子才会大做教育,大修经典,纵然在自己手里不能实现大道,大道也要传下去,等待合适的历史时机。孔子说子贡志向不远,正是表示自己志向不改,这个不能割舍的理想让夫子难以脱离困境。

颜回,一个大智若愚的学生,上课的时候很少提问,却是孔子最看重的学生,称赞他”不迁怒,不贰过“。这两点看似普通,实则是一个人精神修养达到极高才能有的素质,几乎是心外无物了。一种大胆的释义甚至认为孔子说自己都不如他(吾与汝弗如也)。 曾皙曾在理想的生活趣味上与孔子相合,而颜回在处世态度上与夫子相契。他同样指出了老师的困境在于学说与现实的矛盾,但解决办法却与子贡不同。颜回认为,人所要关心的,是自己的本心,追随本心,外物如何,非我所能掌控。只要追随本心,追求理想,不能实现又怎么样呢?不能实现是现实的原因,那应该改变的是现实,而不是我。现实不能强加于我,我却可以改造现实。一个君子,应该有这种强大的自我,捍卫理想的坚决,远大的理想本来就是难以实现的,一时不能实现又有何苦恼?但它值得追求,一个能够不为现实改变而执着追求它的人,才是真正的君子。颜回将理想主义进行到底,深刻领会夫子知其不可而为之的痛苦与坦然。也就是说,夫子的困境,是根本无法走出去的,那就是一种理想主义与现实的矛盾。颜回的智慧,在于消解了这个困境,就是说,这个困境根本不用走出去,这就是夫子自己选择的路,一条虽然艰难,但是不违本心的路。人不能控制结果,但是可以选择方向。不违本心,便可知足。所谓“求仁得仁,又何怨?“难怪孔子听了之后,倍感欣慰,开怀大笑,还开玩笑愿意做颜回的管家。

历史已经过了两千多年,但是我们分享着很多与前人一样的问题,对这些问题我们并没有什么后发优势。孔子,包括后来的孟子的主张,之所以不能行于当时,窃以为除了人性考虑不全外,是他们的治国前提,缺少外部威胁这一现实变量,不太适合诸侯争强,而比较适合大一统的天下治理。有用没用,能行不能行,很多都不是一时能看出来的,孔子自认为儒家体系本就是万世不易,谋的是万世,而不是当时大争之世的争霸。争霸讲求竞争、实用主义、工具理性,天下治理讲求合作、共识、价值理性。当然,这个故事里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不违本心,便可知足。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