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生感悟ABC》古眼的文字世界三有斋

东北行漫记(之六)

2019-08-15  本文已影响79人  古眼
东北行漫记(之六) 东北行漫记(之六) 东北行漫记(之六)

在满洲里远郊参观鹿园的那一天,风雨交加,匆匆而去,草草而归,但记忆尤为深刻。下车处泥泞不堪,踮着脚进到一个潮湿阴霾的简朴园子,园子里长着阔叶的白桦树,和细针叶的松树,曲曲弯弯的路径由架空的木板铺设而成,踩在上面竟有一种原始而神秘的空灵感觉。

鹿园有鹿二种,一驯鹿,一麋鹿,导游说,都是濒临灭绝的珍惜动物。我所熟知且喜欢的梅花鹿不在其中。对驯鹿,导游介绍得少,对麋鹿,介绍得多。学名麋鹿,其实就是民间所说“四不像”。它的模样特别搞笑,犄角像鹿,面部像马,蹄子像牛,尾巴像驴,整体看去似鹿非鹿,似马非马,似牛非牛,似驴非驴,因此得了一个“四不像”的绰号,常常被漫画家写入画幅以讽人间百态。

它可是与我们源远流长的国宝——熊猫——一起扬名海外的家伙呢。在《封神榜》里,小说家把它拉过来,充当了姜子牙的坐骑。一个老谋深算、叱咤风云的战略家,骑着这么一头非鹿、非马、非牛、非驴的不伦不类的“四不像”,想想都顿生喜感。后来,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历史上这些大人物的描绘,追求的全是望之俨然、仰之弥高的高大上和高大全,这份与希腊神话一样幽默好玩的活泼喜感,也就逐渐消失了。

也许,它的独特长相决定了它颠沛流离的离奇命运,同时为我们传统文化的摸骨看相提供了一份难得的实证。据百度百科介绍:

据科学家从出土的化石考证,“四不像”曾经广泛分布于中国的华北和中原的沼泽低洼地区,而到了明清时期,开始从野外绝灭而成为一种园林动物,最后一群“四不像”被保留在北京城南6里之外的“南海子”皇家猎苑中,到了清朝末年仅剩120只。

1865年,法国传教士大卫在一次骑马考察京郊农村时来到了“南海子”,偶然发现了围墙里的“四不像”,引起了他的极大兴趣,翌年他以贿赂的手段用20两银子骗去了一对“四不像”运往巴黎。此后,又有一些“四不像”先后被运往欧洲一些国家。1900年八国联军侵入北京,“南海子”围场的“四不像”被抢、杀,洗劫一空,从此“四不像”在中国销声匿迹。

后来,英国乌邦寺庄园把“四不像”豢养起来,并能繁衍生息,到1901年,这里拥有全世界仅有的“四不像”18只。1981年,中国派出科学代表团前往乌邦寺庄园参观考察“四不像”。该庄园的主人塔维斯托克勋爵曾多次向国际科学界表示,他希望有朝一日“四不像”能重新回到中国安家。1985年在世界自然基金会的协助下,英国乌邦寺庄园赠给中国的第一批“四不像”于8月24日空运到北京,饲养在“四不像”祖先世代居住的地方——“南海子”麋鹿苑。

……

因为它曾经随同法国博物学家兼传教士大卫漂洋过海,定居异邦,而获得了一个洋名“大卫鹿”。因此,如今神州大地上的“四不像”,大家千万不要看不起,它们可是历史最悠久的“海龟”及其海龟的后代哟。

风雨如晦的凄清园子里,驯鹿和麋鹿寥寥几头,仅供游客观赏,并喂食抚摸。导游说:它们喜欢吃一种叫“松茸”的苔藓植物,你想与它们来点近距离亲密接触的,可以买一袋喂食;切记不要摸它们的头角,小心被踢出它的朋友圈。

我们或远或近地拍了几张照,欣赏几分钟,受不了寒风刺骨的气氛,便原路撤退,想尽快回到车上享受一下温暖的空调。印江妹问:你也喂,我也喂,那些傻鹿子岂不被胀死幺台啊?

见印江妹来了一趟鹿园,开始忧园忧鹿,杞人忧天了,我就胡乱安抚道:你老人家大可放心!鹿园毕竟不是鹿子可以做主的,做主的是管理者;鹿子们负责吃松茸,为管理者从游客荷包里掏钱创收;这几头吃得差不多了,它们就会被安排退场,换上嗷嗷待哺的另外一批来。这可是珍稀动物啊,怎么会让它们白白撑死呢。即使撑死,也得赚够钞票才行。

可怜的倒是我们南方的一些公园、景区,不是很多都养有各色金鱼的水池么?管理处为了谋利,贩卖饵食,大袋小袋,随便买随便喂,那些金鱼为了抢食,你争我夺,上下翻飞,一个个吃得肚儿磊胀,还停不下来……当然,金鱼批量繁殖,廉价便宜,撑死一批不算事,第二天池子里总会出现欣欣然前来报到的接班者。

想起一句话来:锦鸡有食汤刀近,野鹤无粮天地宽。


(未完待续)


东北行漫记(之六) 东北行漫记(之六)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