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0/20法则》读书笔记

2017-03-24  本文已影响0人  RONG_1973
图片来自网易云音乐

本书作者理查德科克,连续创业家。共280页。

在地铁中读完本书,大概五趟地铁,两天多时间,每趟一个小时。泛读,因为内容涉及比较广泛,很多内容并不适合自己,所以大部分章节并未细读。这也是本书推崇的一种读书方法,即不应该平均分配自己所有的注意力在一件事情上,包括去读一本书,包括读这本书。在地铁读书,并不能全神贯注,除非书的内容自己特别欣赏或特别适合自己。本书就是一个例子,并不能完全吸引我的注意力,但还是值得做些笔记,因为有些观点和方法值得借鉴。

首先我觉得本书讲的内容太多,把一个规则套用在生活工作的方方面面有些牵强。其实我们生活中会去使用这个法则,只是自己并未意识到,也并未像作者这番把原则提取出来。我认为这个法则的精髓就是简单、专注(通过泛读得到的观点), 只是作者在书中把这些东西进行量化了。事实证明量化的方法在方方面面都有很大的作用,感触颇深。世界上有很多现象可以用数学的形式来表达,比如任何事物的分布都是属于正态分布(执其两端),比如任何事物的发展都是呈现指数趋势。

「法则」,是人类依据事物本质所产生的表象而总结出来的规律,不依据人类认知的产生而产生,也不依据人类认知的消亡而消亡,通过主观意识去认识客观存在,或许有些可以容忍的偏差。「原则」(我所指的是主观的概念和见解),即个人通过各种方式形成的一套适用于自己遵循的法则,人死了,也就没有了,这就是主观存在。在我的现在知识框架中,最为关注的事物的本质,其次是规律,而所谓的「原则」意识渐渐减弱,甚至我现在没有感受任何「原则」,渐渐的排去传统思维对自己的影响,不受束缚,以此达到看清事物本质,实现个人思想自由。「法则」也只是基于事物的本质的一套规律,当把「法则」运用于生活和工作时,应该还要从事物的本质出发,而不是依据事物本质所产生的现象而总结的规律出发,否则容易走上歪路,它只提供一种思维方式。「原则」是个人基于个人的知识广度和深度、经历以及社会环境和传统文化而产生的主观认知,一个人遵循的「原则」产生有其一定的必要性和合理性,但往往主观因素很强,而个人在成长中往往不能做出正确的判断,影响自己的「原则」形成。对我而言,这就是一道思维的壁垒,思维懒惰的人和缺少判断力的人才需要它。对待其正确的态度,就是放弃它,去接受一切有价值的变化,去思考一切值得怀疑的问题。

那么,我所指的法则是例如「海因里希法则」、「21天法则」、「72法则」和「雷鲍法则」等等,我所指的原则从狭义上来讲包括个人遵循的一些规则,广义上包括「四书五经」和「圣经」等等。并未提佛学,因为在一段我非理性的时间,佛学给了我一个新的角度和思考方式,我曾将精神寄托于这种信仰从而挣脱了恐惧、摒弃了焦虑,度过了一段很艰难痛苦的日子,虽然现在看来并未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大多数人大部分时间并非理性的,所以它们的存在是有道理的有依据的,因为它们的理念是解脱大部分人。并不希望自己在每一天所有的时间和人生中所有的时间段都是理性的,我还希望我可以去「感知」一些东西。或许等我到了人生的某个阶段,我会仔细去研读佛学,去游历佛教圣地。目前为止认为一个比较好的状态是,自己清晰地意识什么时候是理性的什么时候是感性的,并在不同的状态去做不同的事情。譬如用感性去感知爱情、亲情等,用理性去思考自己的内心(而以往我都是把这个方面放在感性中)以及分析问题。

以上是自己的一些体会,接下来正式开始稍微正规些的笔记。以摘抄重点为主的方式做这次笔记。

以下内容为全部摘抄

对80/20法则的运用意味着我们要做如下事情:多做高效率的工作,而不是用平均力;寻求捷径而不是循规蹈矩;用最小的努力掌控我们的生活;有所选择而非事无巨细;精益求精而非贪多求全;在生活中尽可能去寻求别人的帮助,主动去做而不是为了避税;谨慎选择我们的工作和老板,如果可能,自己做老板而不是给别人打工;只做我们最拿手的活,并尽享其乐;透过生活中的表象去揭示看来来可笑和怪异的事物和本质;在每个重要领域,付出20%的努力争取80%的回报;冷静下来,少工作会,确定少数能够借助80/20法则实现的有价值的目标而不是追寻每一个可能的机会。

放弃50/50思维模式:想方设法把另外的80%,诸如简单的答案、明显的事实、当前的责任、传统思维或普遍共识统统弃之云霄,它们似是而非,实际上却毫无价值。正式这80*妨碍你去发现20%的有价值的事物。仔细观察这些障碍物,把它们看透、看懂、看穿。不管你做什么,都不要去理会这些,假装它们不存在。去做那些被忽视的20%的有价值的事物。

运用你能支配的各种资源—技术、资金、朋友、合作伙伴、说服力、信誉、组织等一切可以利用的资源来投资你遇到的任何20%有价值的业务。

与他人开展广泛的合作,但只和少数人合作,即与最有能力的20%的人合作,然后在逐步扩展合作伙伴的范围。

摒弃80%的活动。80%的时间挤去了另外的20%的时间;80%的合作伙伴占据了本应分给另外20%合作伙伴的位置;80%的可用资产耗费了20%的活动资金;20%的客户关系被80%的客户关系取代;身处80%的组织或位置,将没有精力照顾另外20%的业务;住80%的地方,就无法搬到另外20%的地方;花在80%活动中的精力降低了对另外的20%的有价值的关注。

80%的成就和快乐出现在我们生活中的20%的时间里,这部分时间可以大幅扩展。

每个人都能取得一些重要的成就。秘诀并不是努力,而是找到合适自己的目标。一个人有能力去做好某些事,但如果把大量精力用于那些自己本不擅长的事情上,那就会使自己的办事效率大打折扣。

很少人能严肃认真的对待自己的目标。他们总是平均用力而不去抓重点。那些最有成就的人通常也是最会取舍、最有坚定意志的人。

很明显,为别人工作,即找到一份有保障但处处受约束的工作,这种观念已经过时;即使你在大公司上班,你也应该把自己当做独立的个体,为自己工作。

你可能并不愿意把自己最宝贵的20%的时间花得循规蹈矩:花在实现他人对你的期待上,花在别人预计你一定会参加的会议上,花在你的很多同伴都会做的事情上,或者花在遵循传统观念认定的行为方式上。 其实,你应该仔细思考,做这些事情是否有必要。

低效时间运用法:1别人要你做的事;2循规蹈矩完成的事;3你不擅长做的事;4你不喜欢做的事;5总是被打断的事;6很少人有兴趣的事;7如你所料已经费了两倍时间去做的事;8与不可靠或者办事效率低的合作伙伴一起做的事;9可预期进程的事;10接电话

高效时间运用法:1推荐人生目标的事;2你一直想做的事;3符合80/20时间结果关系的事;4用创新法做那些能够大量节省时间且提高品质的事;5他人告诫你不可能完成的事;6他人已经在其他领域取得成功的事;7运用自己创造力的事;8别人可以替你做而降低自身工作强度的事

IBM创始人T.J.Watson:“成功源于往昔的失败。”「不一定是失败,但一定要从过往的经历中去总结反省」

人类学家指出,如果你有太多经验或者太早获得这些经验,你就提前用尽了日后培养更深层人际关系的能力。

一小部分人际关系占据了大部分情感价值。因此,培养人际关系时,要谨慎且不能太早。

最好的关系建立在五个特性上:乐于共处、相互尊重、经验共享、互惠互利和互相信任。

需要分组的六七位最好的职场盟友。一两个比你年长的导师,两三个同伴,一两个以你为师的人。

我们能承纳的人际关系数量有限,不要过早的让低质量的关系填补这个缺额。

在你的生意场上,80/20法则是什么?公司从哪里获得超额利润?你的哪一位同事待遇很好,却总很轻松?他在做哪些聪明的事?好好想想。答案就在某个地方,努力去发现它。

心理学家和精神病医生认为,一个人获得幸福的能力是基因、儿时经历、脑化学激素和重要的人生经历相互作用共同决定的。

对初始条件的敏感性依存。意味着在任何现象的发展初期,偶然事件或者看起来微不足道的原因都能导致最终结果的巨大偏差「OS-蝴蝶效应」。相似的情况也可能出现在我们的幼年时期,这使我们产生自我认知—我们被宠爱或者失宠,我们聪明或犯糊涂,我们受到重视或者被轻视,我们愿意主动承担责任或者被逼无奈听从指挥—这些自我认知将影响我们一生。这些最初的想法也许毫无客观依据,但他们会持续一生并最终演变成自我实现的语言。后来经历的事情—考试不及格、失恋、工作不理想、被辞退、生病—都可能是我们的生活偏离正常轨道,并进一步加深对自身的负面认知。

人文主义思想家Pico of Mirandola曾经指出,人来和其他生物并不完全相同。人类之外的所有的其他生物都有一个特点,那就是不能变化。而人类却具有不确定的特点,因此有能力进行自我塑造。其余的生物都处于被动中,而只有人类具有主动性,它们是被创造出来,而我们能够进行创造。

除非为了享受阅读本书的乐趣,否则不要把一本书从头读到尾。当你读书时,找出这本书的主旨比通读一遍要快得多。读一下结尾,再读一下开头,然后再回顾结尾,之后就选你感兴趣的内容稍加浏览。意思就是,我们可以在一本书20%的活更少的页面里面读取80%的内容,而且用20%的时间聚精会神的阅读,就能把这本书通读一遍。

END
《80/20法则》读书笔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