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年,我们的高考
我是2003年参加高考的。
那一年,除了高考,我们还经历了非典。考试前,考生们需要排着长长的队伍挨个检查体温,天气很炎热,本就紧张的心似乎更加无所适从。
那一年的数学题,后来被称为史上最难高考数学题。
考完数学,我垂头丧气地走出考场,穿过长长的柏油路,远远地看到我爸提了两个大西瓜在校门口等我。
门口还有许多别的家长,大多都是拿着水杯,像我爸这样拿西瓜的很少。我爸向来很舍得给我买吃的,这一点让我更加内疚。
见我耷拉着脑袋,我爸有些紧张的问我,“考得不好?”
我摇摇头,强忍着夺眶而出的泪水,“不管今年考多烂,我也不要复读,大不了我去上三本。”我爸安慰我:“不是还有两门没考吗?接下来好好发挥就行了。”
我爸寄希望于我能把接下来的英语和理综考好,却不知道我早已不抱什么希望。
高中三年,我都过得很苦闷。
苦闷的原因,主要是心理素质太差。
从上学第一天起,老师就夸我聪明,我爸妈从那时起就对我寄予厚望。他们对我的要求近乎苛刻:只许考第一,不许考第二。虽然他们从来没有口头说明这一点,但从我每次考完试之后他们的反应来看,他们就是生怕我会从第一名沦落为第二名。
从小学到初三,除了仅有的几次,我一直稳坐第一名的宝座,全校第一名。那时候,全校的老师和学生都知道我的名字,我得到了很多老师的夸赞,很多同学的艳羡,可我一点也不高兴。
我羡慕那个能在班里排第五名就高兴地忘乎所以的女生,我羡慕那些考完试就立马扔下书包回家Happy的同学。
考试成绩出来前,我从来不敢高兴,不敢放纵自己,因为我不知道我还会不会拿第一名。
直到上了初四,昔日那些调皮捣蛋的同学开始收心为中考发力,我却患上了考试恐惧症,一考试我就紧张,一紧张就大脑一片空白,该做的题也不会做了。
我再也不是全校第一名,连前五名都不是。
爸妈对我很失望,整日唉声叹气。我拼尽全力没有跌出全校前十,却因为一次考试数学成绩没及格将所有的焦虑都转移到了数学上。
我开始讨厌学数学,讨厌正弦余弦函数,讨厌长方形正方形平行四边形。
我有惊无险地考上了市重点,情况却并未改观。
高中的课程比初中多,也更难。不知道为什么,我常常感到力不从心。糟糕的是,文理分科后我还选择了理科。那时候,我天天被电磁感应、摩擦力、立体几何折磨得混混沌沌,只有在晚自习后和玲去操场上跑步时才觉得有片刻的清醒。
玲是我当时的好朋友。其实我很惭愧,那时候喜欢和她在一起玩,有一部分原因是因为她的成绩也没我好,我能从她身上找到一些优越感。
每天晚上,我们俩跑得上气不接下气以后,就会坐在操场看台的台阶上,托着腮抬头看天。有时候,微风怡人,夜空中有繁星点缀,我常想如果时光就此定格该多好,那就没有高考,没有分数,没有堆成小山丘的练习题。
高中三年,我的近视从三百度下降到七百度,我的脸上总是此起彼伏地冒出小痘痘,我的体重从一百一十斤下降到了八十七斤。
高考后返校报志愿那天,英语老师推了推鼻梁上的眼镜,很吃惊地问我:“你怎么这么瘦了?”,我很奇怪,说:“好长时间了,一直这样啊。”她哦了一声,说:“我知道,你们都不容易,学得很辛苦。”我忍住哽咽,轻轻点了点头。
我考了514分,上了二本,比我预想得要好一些。
我一大学同学跟我一样,说当年她高考结束回到家以后,每天都去家后面的鱼塘旁边散步,结果她妈妈以为她想不开,可是又不敢明确问她,没办法只好每天悄悄跟着她。
还有一同学,她妈妈整天安慰她,说考不上,爸妈养你,放心,我们养得起。
原来,不止一个人像我一样为高考所煎熬。
上大学后,我慢慢变成了一个很淡定的人,再也没有拼尽全力去学习,但也没有把学习一点也不当回事,我只是对得失看得不那么重要了,比如成绩是不是好,会不会拿班里的奖学金等等。大学同学都对我有很高的评价,说我“宠辱不惊”,说我“不以物喜,不以己悲”,说羡慕我拿得起放得下的性格。
可是他们看到的,不过是表面上的我。内心里,我还是很渴望成功,渴望得到关注,可是因为知道得不到,因为害怕努力之后得不到,所以便假装不在乎。
心里那个结始终还在。大四考研,考数学的时候,我再次体会到了那种很无助的感觉:喉咙发紧,握笔的手在颤抖,额头上不住地冒冷汗,监考老师冷冰冰地走来走去,周围同学奋笔疾书,我的大脑一片空白,盯着手表看着时间一分一秒的溜走,却没有一点思路……
如今,一切都已成为过去。
曾经,我很后悔,很不甘心本应该最美的青春却用最不堪回首的方式度过。
曾经,我怨恨父母逼我太狠以至于我在失败面前不堪一击。
曾经,我以为没有牛逼闪闪的过去,就不配拥有闪闪发光的未来。
随着年岁渐长,终于明白,这些负面的想法,除了让自己更加不求上进,又能改变什么呢?
放下过去,继续前行后才发现,高考真的不算什么,无论它成功还是失败,比起以后我们要经历的种种人生百态,它都轻如鸿毛,它不应该也不会主宰一个人一生的命运。无论何时,别放弃努力,人生永远没有太远的开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