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龙八部》之乔峰,他的真正两难与人生巅峰
看了《天龙八部》原著,才明白,开头和结局,都以段誉为首尾。
而乔峰,这样的一位大英雄,死是必须的选择。
如果把金庸先生的作品排个名,《天龙八部》无疑能进前三。
全篇气势恢宏,波澜壮阔,多线情节发展而聚于终章,构局不可谓不精妙。
全书分为五个部分共五十回,五十回的回目,则构成了五首词。分别为:
《少年游》、《苏幕遮》、《破阵子》、《洞仙歌》、《水龙吟》。
而乔峰,是塑造最成功的人物。
他义薄云天、英雄豪迈、有情有义,又格局高远、内涵深厚。使《天龙八部》也列为一等一上乘之作。
金庸先生的才华,那也是百年一遇的大才。词作写得丰润圆融,文采斐然,气势如虹。
如:
《苏幕遮本意》:
向来痴,从此醉。
水榭听香,指点群豪戏。
剧饮千杯男儿事。
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
昔时因,今日意。
胡汉恩仇,须倾英雄泪。
虽千万人吾往矣。
悄立雁门,绝壁无余字。
另一首,《破阵子千里茫茫若梦》:
千里茫茫若梦,双眸粲粲如星。
塞上牛羊空许约,烛畔鬓云有旧盟。
莽苍踏雪行。
赤手屠熊搏虎,金戈扫荡鏖兵。
草木残生颅铸铁,虫豸凝寒掌作冰。
挥洒缚豪英。
01
这两首词,分别是书的第二部和第三部,基本都在讲述乔峰的故事。
大哥乔峰的出现,都是自带光环和音响的。
大哥的故事,在原著中,是真正的大场景,也是全书的高潮所在。
乔峰的身世,引发了“杏子林中,商略平生义。”这是书中真正的第一次高峰。而且,也成了经典场景。
乔峰的身世之谜事件中,他的侠义豪迈,他的顾全大局,体现的大开大合。
大战聚贤庄,这是乔峰一生最为得意的一场战争。为了生命垂危的阿朱,他单身闯龙潭虎穴。最后全身而退。几乎挑了所有天下英雄的场子。
虽千万人吾往矣。
虽然,关键时刻,一个黑衣人(他的父亲萧远山)救了他。可乔峰的威名,从此无人不闻之丧胆。
“北乔峰,南慕容。”乔峰的名头,不知要高出慕容家多少。
有一个地方,能确切证明,慕容复的武功,远在乔峰之下。
星宿老怪丁春秋,和慕容复有一场相遇打斗。慕容复与丁春秋,堪堪打了平手,甚至还有无法脱身的险情。
而丁春秋遇到乔峰,就被打的落花流水。全书中,除去少林扫地僧,武林中功夫第一的,实至名归该是大哥乔峰。
其后,乔峰、段誉、虚竹三兄弟大战少林寺,那一场战斗下来,他们三人从此名扬天下。
几乎这是全书的高峰了。
最后的结尾,便是辽军和中原群豪的生死之战。乔峰也在这场战争中,迎来了他自己的结局。
02
乔峰的结局,是悲剧的。这在于他身份的认同,无法得到认可。
实际上,乔峰的真正两难,就在于身份的不能认同。
当契丹和汉人发生战争时,他内心不知该站在哪一方。
那一刻,作为读者我也内心深默,有种抑制不住流泪的冲动。
乔峰被汉人抚养长大,却有着契丹的身份。在那个胡汉绝不两立的时代,他的命运,注定不会有好结果。
而偏偏乔峰的性格,又是一位义薄云天的汉子,所以这种内心的挣扎和疑惑,也不可避免。
如果他只是一个小老百姓,我想他的悲剧,那也不会那么深刻,也不会让人如此动容。
不过,金老先生,是不会让他成为一个普通人的。
最后胡汉混战中,来自不可回避的两难,让人觉着,真的太难太难!不论是何人,处在那一境地,都手足无措,无从处理。
为了心中的侠义,为了无法调和的身份认同,为了两边都是结义兄弟;一边是生死与共的好兄弟,一边是自己的契丹祖国。
乔峰在胁迫疗帝后,回身选择了自尽身亡。
他的死,的确有很大的荒凉、悲惨。
他没留下任何遗言,没对段誉、虚竹说什么后话。一刀下去,气绝身亡,结束了生命。
也许,这是金老先生的有意安排,我们也无可厚非吧!
记得编剧大师罗伯特麦基说过:“人的本性,必须处在真正的两难中,才能表现出来。”
金庸先生,深得其中三昧。他创作的作品,部部精彩,处处有这种艺术表达。
03
乔峰的形象,已经深入人心。我们总感觉,似乎历史上真有其人存在。这就是名著的魅力。
如郭靖、杨过、张无忌,以及乔峰、段誉等,都使人觉着,在那段轰轰烈烈的历史事件中,他们真的有参与其中,影响了历史的进展。
我们普通人,不会有乔峰这种轰轰烈烈的遭遇!可他的处境之难,我们生活中不免会遇到。
如何处理,这时正显示我们每个人自身的本性。因此,两难处境,需要慎重对待。
金庸先生塑造的乔峰过于成功,我们也不可能复制。
但可以借鉴他的创作手法,就是让一个人,真正的置身在千难万难之中,一种绝对的、真正的、不可调和的两难。
如此,才能突发人物的本性。
或英雄之气,或无赖嘴脸,或庸碌普通,或卑鄙小人。都能在这一刻迸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