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溪作协(文学会)历史洞见·历史1000天日更挑战营

三写自己

2025-08-25  本文已影响0人  东方一任

郑重声明:文章系原创首发,文责自负。

溽热的夏夜,蝉鸣声从纱窗缝里钻进来。恍惚间,回到儿时的夏天——那时的夏天似乎没有尽头,汗水也带着无忧无虑的咸涩。蝉在树上叫,虫在草里吟,树叶在风中动,村庄的浓荫是游子记忆中难以抹去的乡恋。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我住在洪泽湖北岸黄码河畔的启明生产大队(村)第八生产队(组)。生产队东边是硕大的黄家桑树园,专门嫁接的桑树,不长个只长叶,宽大嫩黄的桑叶是孩子们嬉戏的天堂。放学后,我们就在这片桑树园东躲西藏,或是藏蒙蒙,用普通话说是捉迷藏,或打仗……岁月把往事酿成美酒,每当气候适宜,那些封存在记忆深处的美味,便会在心底悄然苏醒,口舌生津。

我家在八队东边第二家,两家茅草小屋矮小昏暗,却常年打扫得干干净净。弟弟有天籁般的嗓音,歌声亲和宛转,《小草》歌“没有花香,没有树高,我是一颗无人知道的小草”常吸引邻居们驻足聆听。为此,母亲特别骄傲,有个会唱歌的小儿子。

八队的西边有一口老井,不知何时打的,是夏日里最清凉的场所,也是八队九队的灵魂。井水冬暖夏凉,尤其在炎炎夏日,摇身一变成为天然的冷藏箱。井底时常沉睡着几个圆滚滚的西瓜,翠色的瓜皮在幽暗的井水中若隐若现。我们眼巴巴地望着,等不及西瓜彻底冰透,就急不可耐地用绳子将它们吊上来。西瓜的主人是谁早已分不清,大家只知道,清甜多汁的瓜瓤,是夏日最珍贵的馈赠。大人们也会把吃剩的饭菜用篮子装好,吊入井底保鲜。

八队住着十几户人家,黄姓徐姓陈姓等多家汇聚于此,却淳朴亲善。谁家做个好吃的,消息瞬间传遍半条庄子。若哪家大人不在,孩子没了饭吃,随便推开一户人家的门,迎接他的必定是一碗热腾腾的饭菜。

那时的村庄游戏丰富多彩,宛如一座充满童趣的宝库。女孩子们热衷于“拾弹子”“跳橡皮筋”,田螺弹子在手中飞扬,轻盈的身影在格子间跳跃,彩色的皮筋在脚下翻飞;男孩子们则痴迷“打掼掼”“捣鸡”“挤肩膀”,招式耍得虎虎生威。

大暑天,家家户户把自家的凉床、床板、竹椅搬到家门口乘凉,轻摇蒲扇驱赶蚊子。草间、树上、水里,都有昆虫吟叫,各种声音,成为合奏,很神奇。爱热闹的孩子们直接把小凳子搬到队场,听说书的说故事,听妇女八卦……我却独喜欢听蛙鸣起落。真正让我读懂蛙鸣,是后来读到的辛弃疾的《西江月》:“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作者没有具体描写丰收的景象,却故意勾起你的嗅觉和听觉,把你带进那个恬静幽美的意境中。

八队家家都载有木槿树,夏日里郁郁葱葱,还会开出黄色的小花朵,很是惹人喜爱。女孩子们常提着竹篮,采摘木槿树叶。将叶子揉碎,掺在玉米面里,揉成团状,放在草锅里炕,香脆无比。

可惜,集体农庄的规划,打破了村庄的宁静。一纸动迁令,让大家到街上居住,也有很多人到县城购房,曾经的好邻居现在各奔东西。推土机的轰鸣声中,承载着无数回忆的村庄小楼轰然倒塌,儿时无忧无虑的生活,也随之消散。

童年的快乐,是最美的音符。童年的记忆永远鲜活,永远美丽,值得我用一生去回味。每当夏日风过,那些关于童年故乡的记忆便如潮水般涌来。那条承载着欢笑与泪水的门前小路,虽已消失在现实的版图中,却永远扎根在我的心底,成为岁月长河中不可分割的一部分。别了,我永远的八队。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