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写什么?
2017-07-18 本文已影响119人
李叔同007
当我毫无头绪的面对眼前的纸笔,想想今天下午在脑海里活跃的灵感,当时觉得都是特别好的主题,给我带来的感觉都是我这是在攀登喜马拉雅啊!(FM不要误会…)
如下:
你相信看书的效果要比培训好?
你真的知道记笔记的黄金三分法吗?
30分种读完一本书,怎么写书评?
……
1.机会成本的触发
可是当我真正要写的时候,这些想法就慢慢冷却了。然后就不知道如何下手,一直想啊想,当我看到身旁小六哥的新书《颠覆平庸》时。突然想到里面的一个概念,然后语言就自动组织,动手写下了上面的话。
机会成本:就像我早上也想赖床,但是赖床一个小时,我可以写一篇文章,我可以读一本,这些都会可能给我带来“爆款”的机会。
过去半年写了200篇文章,才有两篇10w+,这样一想赖床的成本就太高了。
我想当我在这里追求我不了解的,不熟悉的内容时,我发呆的时间是无限的!可笑的是,我昨天还写到文章只要足够的积累自然就水到渠成了。没有积累,你的文章就可能显得浮夸虚假,而且你以为的重点可能就变成了学习的最大障碍。
是前两天的成果冲昏了我,而写作恰好就是治愈。写作的过程,就是写着写着把自己写明白的过程。
当我不知道写什么的时候写什么?2.我对速读和框架的理解
现在才明白,我以前记得各种关于速读方法和书评框架都不是我以为的那么重要。它们只是学习过程中副产品,而不是主要方向。
当你被迫要快速了解一个领域时,你的阅读方向就会挑选当下最有用的内容阅读,其他内容只会简单翻过。而速度方法也都是强调重点你最感兴趣的章节、最为需要的章节。所以需求是第一位,速度只是副产品。你还没有学会速度,可能只是因为当下没有迫切的需要。怎样才能找到自己的需求?积累+触发就好。
书评框架也是一样,秋叶大叔在《如何高效读懂一本书》中写到,他的拆书框架是学员根据他的文章总结出来的。所以如果你没有秋叶大叔的阅历和积累,怎么能够把这个框架当作“圣经”,去随意拆解一本不熟悉的书呢?如果是一个你特别了解的领域,你就可以把它压缩到这个框架,让它变得更有条理。所以框架是一个好东西,你积累的一小部分,并不是随时都能当做圣经来。
所以成长需要积累,学习也是,没有一蹴而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