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这点事(一)
《快速阅读术》,从书名就可以看出来,这本书在讲什么内容——如何快速读一本书。
“即使仔细阅读,‘记不住的内容’还是会遗忘,阅读速度与理解程度、记忆效果不成正比”,我回想自己以前读过的书,确实,现在大部分都没有印象了。
“让书籍的内容从心中‘流过’,只要流过便有意义。”虽然我不记得我以前看的书具体讲了什么内容,但其中的一些点会在日常生活中时不时冒出来,帮助我思考,帮助我理解某件事或某个概念。
看完这本书后,对于书中所讲的一些想法有所实践,但不彻底,刚开始读书,还没什么概念呢,也不知道如何去选择,所以我只摘取了两点先实践,一个是摘抄想记下来的文字,另一个是“一行精华,一行评论”。
但我今天看的一篇推文,不推崇这种做法,认为这样是为了拥有而读书,并没有将知识内化,变成自己的东西,快速阅读会导致不理解书中“值得深究”的点。这是碎片化的知识,构不成体系。
我认为说的也正确,开始反观自己,边思考边敲下了下面这些话。
对于读书,这要看个人选择。我以前偶尔阅读,也不去找书看,就是随缘分。对于刚开始接触阅读的我,要我去选择看什么书,完全没有方向,我哪里知道要看哪些?
得朋友推荐开始阅读,读的第一本是《黑匣子思维:我们如何更理性犯错》,第二本《相约星期二》,第三本《快速阅读术》,第四本《奇特的一生》,第五本《财务自由之路》,第六本《细节:如何轻松影响他人》,第七本《深夜加油站遇见苏格拉底:和平勇士之道》。
我很幸运,对我来说,这些真的是宝藏,对书中的内容有所感,诱着我不断地读下去,不断深入,并能去实践书中所讲的内容。这些书重塑了我的价值观,并为我打开了一个新世界的大门,自此让我爱上了阅读。
我开始规划一月份的读书清单,我发现我自己内心已经有了选择,有了比较,不再像以前那样摸瞎。我在自己的心中开始给书目分类,开始考虑我一个月要读多少本书,哪些书籍我需要买纸质书来看,哪些在APP上看就可以了,零碎的时间在考量,在思索。我不是在花费一天的时间来计划的,我是在下个月还没开始时,就开始计划了,删删减减,到月底形成下个月的计划,在阅读过程中计划还是会有变动,不过只是小部分变动而已,不会涉及到主体。现在我有了个人选择的能力。
有了个人选择的能力之后开始计划下一步,思考是快读阅读还是深入理解呢?还是要说这句话——看个人的选择。
可以快读,然后取出一行精华,时时回顾就好。
可以根据所看的内容去做总结整理,看到就能想起书中的其他内容。(深知自己还没有这样的能力,要不断修炼)说到这我想起樊登读书里的老师说他看完一本书,就会放下,等到下一个月要讲解这本书的时候,大致翻一下,脑海里自然就会显示出整本书的脉络,知道自己要讲什么东西,我想,这大概就是读书量积累的原因,已经形成了自己的读书思维,不用特别的方式方法去记忆书中的内容,这需要达到一种境界。
对于一些书籍呢,里面好多的名词不理解,需要去搜索,去延伸,为了更好的理解内容。我深有感悟,最近看的《基础生态学》,大量的词我都看不懂,这本书我自己的选择是深入阅读,理解内容。但这令我花费很长的时间去阅读,一个小时才看两页内容,包括在电脑上记笔记。说实话我有些痛苦,心里想说这到底什么时候才能看完,我明白在电脑上打花费很长的时间,但又不想放弃,总认为记上了自己可以记住更多。
但我现在回想一下,我只是零星地记得几个名词,甚至什么也想不起来了,无力扶额。下面就要引出一个词,知识结构,对的,我没有框架,没有体系,不知道这些词都安放在哪里,自然想不出来。
我要如何去做呢?作者所列书中的标题是我建立自己框架的依据,我要按照自己的理解去搭建框架,哪一部分,该有哪些内容,哪一些词汇会出现在在这里,是什么意思,有哪些延伸。让我搭建整个生态学的框架,我肯定做不到,我先练习搭建属于自己的一个小的框架,等知道如何做了,熟悉了,熟练了,大的框架自然而然就知道怎么去搭建了。老话,这需要一个过程。
《如何自学一个领域?这里有一份全指南》这篇文章里讲学习的系列是由框架、概念、网络、主题、迁移、模型、更新组成的。(公众号:L先生说)
我现在要做的事学习如何建立自己的框架以及填补框架里的概念,之后再升级下一步。
对我个人而言,现在已经有了选择的能力,有了自己的想法,对于之前看过的非常值得继续再读的那些书,不会过掉,还会去再仔细看,去实践书中自己所认可的自己却还不具备的内容。
以12本书为一个单元,总结自己所看的内容,一些共同点在你整理的时候就会自然而然显现出来,不必刻意去寻找。看似没有关联的内容,却存在着你看不出来的联系,我已深有体会。类别不同的书也可以搭建框架,我需要继续努力。
对于摘抄,要有选择地再有选择地去摘抄,逐渐地用自己的话去理解书中的内容,这个会在“一行评论”的方法中练习,逐渐提高自己总结的能力。
雪过无痕,究竟有没有痕迹,只有你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