VOL 27 不必惊慌,终将平静——人民路的“地摊文化”。
下关风吹上关花,苍山雪映洱海月。
晚上好!这里是“大理海西说”,今晚十点,海西为你讲述大理的风花雪月。
你可以搜索微信公众号“大理海西说”,和朋友们分享一次又一次的遇见,即使我们隔得很远,我也希望,听见你的消息。
在古城,经常可以见到一些白族老婆婆,手里拿着想要售卖的缅桂花、丝窝糖,或者其它小东西,不知何去何从的面容,跟古城一样沧桑。
她们身后那些老房子的屋顶上,长满了各类不知名的草。
楼下小铺前面的地摊,摆着各式各样的小商品,价钱不高,挺文艺、新潮的,惹得过路的人多多少少都要瞧上几眼。
今天和大家分享——
不必惊慌,终将平静——人民路的“地摊文化”。
大理古城由南到北横贯五条大街,自西向东纵穿八条街巷。
人民路在古城的中心,东西走向。从洱海门缓坡上行,它连接了叶榆路、广武路、复兴路、博爱路;继续往苍山方向走,就可以走出古城,到达214国道。
人民路两边是白族老院子、小商铺和小巷子,还有一些地摊。
在2012年以前,人民路确实属于人民,路上行人不多,天黑了就没人了,更没有摆摊的。
后来人民路上开始有了地摊,一开始摆摊的人不太在乎谋利,只图体验摆摊生活的乐趣。找块地方,摆出私藏之物,见人就打招呼,有人问价就一顿畅聊,你买我的我买你的,后悔卖掉心爱之物的话,还可以找人家再赎回来。
如果有朋友来约到别处坐坐,就干脆摆个瓶子,再写张“货物自取,钱留瓶中”的告示,丢摊不顾,去玩要紧。
这款地摊文化和其他城市的地摊文化确实不一样。
风靡一时的手绘明信片,画着大理的建筑、民俗,传递的是亲手绘制的大理之美,为客人传递了文化、记录了独特的旅行记忆。
那些亲手现做的手工产品,带给人们多少惊喜?
再后来,人越来越多。早期纯手工、原创的东西,被淘宝、义乌货排挤,而且都号称手工、原创。
人民路开始鸡犬不宁,从路边两排发展到路中间再加一排。一到下午就到处是抢地盘的人,争吵打架,各显神通。
慢慢地开始白天堵、晚上闹,不管周边是民居还是学校,到处高谈阔论、瞎吼乱唱,后半夜留下一地狼籍。
早期热爱人民路的人们渐渐淡出了人民路,甚至远走清迈。
这就是地摊文化的矛盾性,如果管理得好,工商部门对地摊把好商品质量关,城市管理部门做好引导和沟通,非但不会影响城市形象、反而可以为城市魅力加分。但若是管理不好,无秩序集中地售卖又会影响城市容貌,难以体现城市对于地摊文化的包容和规划。
从2012年下半年开始,无法统计数量的背包客摊主与大理古城当地居民、沿街店铺和管理方的博弈逐渐白热化。
2012年11月29日,大理州旅游委官方微博“@大理旅游发布厅”对外发布公告称:1、摆摊是古城独特的文化现象,应包容呵护;2、人民路是居民、学生、游客主要通道,人流压力大,不宜占道经营;3、近期将充分征求意见,明确摆摊地点、时段和品种;4、长远应深入调研,另选适宜地点,保持特色,培育壮大。
到2014年10月1日,大理古城突然上演了一场百名地摊主的街头抗议,当地城管被指前两日殴打背包客摊主,正是这场持续了6小时的抗议的导火索。
大理古城人民路的新闻成了头条。地摊客游行示威,不断通过互联网向世界宣告没有了人民路的摆摊客大理什么都不是。
而城管这一次却得到了本地居民和沿街店铺的支持和声援。
支持的原因显而易见:地摊数量由一开始的14个猛涨到800多个,遍布整条人民路,又嘈杂又污染环境。最要命的是曾经以“文艺”气息自傲的地摊逐渐被利益裹挟,充斥着假货和赝品。
沿街店铺以标语抵制,本地居民以博文抵制,抵制喧闹和污染,并表示尊重真正的流浪者的创作。
真正的背包客决意以“穷游”的方式实现人生意义。他们把来大理当作“朝圣”。
他们从家乡出发,游历多地,经过大理,摆几天摊,把从其它地方带来的各种小玩意儿拿出来卖掉,攒够路费,继续前行。像候鸟一样,今天还在,明天也许就走了。
虽然他们在大理只是短暂停留,但通过他们摊前的产品,通过与他们的交流,我们能看到不同的世界。
外地游客留帖说:呆在大理的日子里,太阳一落山,就想往人民路走,其实并不会买太多东西,但总觉得很惬意。作为一个旅游者,总觉得人民路的地摊就是大理旅游的一个特色,吸引我的不仅仅是苍山洱海民族风情,还有人民路上摆摊的人群、精美的手工艺品、唱歌的歌手、路边的小吃。
本地孩子在外地读书,听到人民路的消息,急急地问:“乌梅西米还在不在?鸡肉米线还在不在?回族烧烤还在不在?”
其实,又过了两三年之后,人民路似乎平静了——摆摊的,依旧摆摊,发呆的,依旧发呆。
今天的故事就到这里。我是海西,我在大理,想要了解更多有关大理旅行、民俗、历史和情感的故事,请关注“大理海西说”,晚安,好梦!
参考文献:
《尝试让“地摊文化”融入城市》《齐鲁晚报》2013.11.22
《感受美国地摊文化》人民文摘网
《台北“地摊文化浏览》翁赳《台声杂志》1994年9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