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场作文应该允许学生编造!

2021-03-02  本文已影响0人  静夜语思

许多老师提出,写作应该讲究真情实感,所以不能编造素材。新课标中也是旗帜鲜明地说了要倡导学生“表达真情实感”。但是我个人认为,表达真情实感与编造作文素材并不冲突。如题,我一直认为,学生考场作文可以编造。

有时候,我们改卷碰到一篇好作文就会忍不住去找学生打听,这件事是真的吗?学生往往有点不好意思地说,我编的,哈哈……作为老师,反倒司空见惯了。我觉得艺术本来就是在真实的基础上进行虚构,编造也算是发挥了想象力,如果想象力又符合逻辑,那么编造就会很成功。

为何说编造作文和表达真情实感并不冲突呢?我们在编造作文时,会结合自己的生活阅历,遵循现实规律,进行一定的联想和想象,别人身上发生的某件事情没有发生在自己身上,但这件事情所触发的情感能够引起我们的共鸣,我们觉得自己也有类似的情感体验,或者渴望类似的情感体验,我们便把这件事情给“安排”在自己身上了。这样的编造,谁说不能表达出真情实感来呢?情感被调动了,语言被运用了,我觉得就算是一篇编造得不错的作文。

我想起我念八年级时,写了一篇关于我与宠物狗的故事,写的很成功,应该说是编的很成功。晚自习的时候,老师在班里有感情地朗诵了,下自习时还没有朗诵完,同学们都过来追着问我,那条狗后来发生了什么事儿?我说,明天老师念出来,你们就知道了。

其实我家里没有那样一条狗,我写的这篇作文源于很早之前。我在某本被老师禁止阅读的青少年读物的。当时读了之后,很喜欢,可是时间太久了,我已经记不太清楚细节了,我就编造了一下,把这样一个人狗情未了的故事给“安排”在自己身上了。

当时的阅读体验调动了我的情感,引起了我的共鸣。我被人狗之间这种纯粹的友谊给深深触动了,青春期的孩子,敏感又孤独,正是渴望与外界建立友爱的时候,所以我在写作文的时候,把我所能想象到的细节都编进去了。事实证明,编的可还行。

作家叶兆言说:编造其实本身不是什么坏事,编造是文学范畴的,虚构就是编造。写作能力和创走能力不是一回事,我们讨论的是写作能力的范畴,编造成功的,就是好文学。

叶兆言先生还举了个例子佐证自己的观点:

嘉祐二年(公元1057年),苏轼参加科举考试。到了礼部复试时,苏轼再以《春秋对义》取为第一。苏轼在文中写道:“皋陶为士,将杀人。皋陶曰杀之三,尧曰宥之三。” 当时考官皆不知其典故,直至苏轼前来谒谢主考,欧阳修方问及出于何典。

苏轼回答在《三国志·孔融传》中,欧阳修翻查后仍找不到,苏轼答:“曹操灭袁绍,以绍子袁熙妻甄宓赐子曹丕。孔融云:‘即周武王伐纣以妲己赐周公’。操惊,问出于何典,融答:‘以今度之,想当然耳’。”

欧阳修听毕,恍然大悟。不禁对苏轼的豪迈、创新极为欣赏,而且预见了苏轼的将来:“此人可谓善读书,善用书,他日文章必独步天下。”就连宋仁宗初读苏轼、苏辙的制策论,回宫后也喜不自禁地说:“朕今又为吾子孙得太平宰相两人。”

正如叶兆言先生所说,如果你编一个故事,能把考官都蒙过去了,那编造又有什么关系呢?你编的让考官觉得你并不是编造的,你就成功了!

所以,孩子们,大胆编造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