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钻公会读书带你读书

最终,吸引人我们的,还是一个好故事

2019-01-29  本文已影响9人  削寒

47万字的《独居的一年》,基本上一气呵成看完了。已经很久没有这么认真的去看一部,这么大部头的“情感小说”了。能这么看也不是小说精彩到什么程度,而是作者的创作功力很吸引人。看的过程你会有种冲动——如果有一天我想写小说,就应该学学约翰·欧文的写法。而且欧文应该是故意的,让我们觉得写作很容易,书里的四个主人公都是作家,还都出了很多书,影响了很多人。

关于小说的主要故事情节,不想多说,相比于干枯的内容简介,欧文的讲述要丰富的多,也精彩的多。如果有人因为看了简介,觉得情节太狗血,而放弃了阅读,那真是一大损失。其实我想对出版社的兄弟说几句:咱能不能稍微细腻点儿,做介绍的时候也适当的来点儿悬念和人情味。玛丽恩和埃迪那不是擦出的火化,特德也不是简单的流连于女人的怀抱,埃迪也并非迷失在激情中,露丝更不能简单的用挣扎长大来形容……虽然这确实是抽干了的“事实”,但这种呈现方式很容易导致这本书的价值被低估。

《独居的一年》整体故事情节并不复杂,但通过几个关键设置,让小说看起来酣畅淋漓。这几个设置分别是:故事中的故事、线索和悬念、人物的缺陷。

故事中的故事

欧文是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独居的一年》中,他不仅把整个故事的主线设计的跌宕起伏,张弛有度,还很巧妙的设计了一个环节,那就是——故事中的故事。小说用时间做结点分了三个部分:1958年、1990年、1995年,每个部分都有“故事中的故事”。第一部分的故事是:两个儿子的车祸;第二部分的故事是:玛丽恩的小说;第三部分的故事是:哈利和罗伊的交往。

当然这几个只是主要的“故事中的故事”,穿插的各种分支故事还有很多。而且欧文的行文技巧很好,每个故事都有巧妙的铺垫,讲起故事的时候,会用各种表现形式,并打造让人印象深刻的标志性事件。例如在两兄弟的车祸这个故事,那只鞋就成了让人久久不能忘怀的关键点。每个人物也都用鲜明的性格特点对故事进行了诠释,人物与故事的结合让我们阅读的时候不仅产生个人的感受,还能产生一种经常有人跟我们一起在看的感觉。

线索和悬念

在这本以讲故事为主的小说里,还有一个关键点就是线索的设置。每件事、每个人都会从模糊变清晰,例如最后登场的人物哈利,虽然介绍了他的职业、性格、爱好和过去的经历,但我们依然对他的感觉很陌生,估计欧文也有这种感觉,所以他借助汉娜对欧文的反映,将这个模糊的荷兰警察形象,进行了清晰化的呈现。

还有一条线索比较有意思,那就是几个主角都是作家,他们每出一本书就会牵引一段故事,有时候回忆一本书也会产生很多波折。一开始特德是当仁不让的成功者,其他三个主角都还没有成熟;但当埃迪、露西和玛丽恩的书不断出版的时候,特德却再也没有任何作品问世。

从悬念设置上说,最大的悬念有两个,一是前半部分的两兄弟车祸,和后半部分的玛丽恩何时出现。我觉得欧文都用了很高明的手段来呈现:车祸的故事让特德来讲,而且用的是他这个人物特有的可以产生恐怖效果的讲述方式;玛丽恩的出现更是到了不得不出来的地步,每个关键结点露西和埃迪都盼望她出现,她却在大家都不盼望她的时候出现了。最后那句“不就是埃迪和我嘛!”更是意味深长,又淡定从容,就像当年4岁的露西看到她和埃迪在床上做爱的时候一样。

人物的缺陷

一般的小说里,总要有几个完美的人,但是《独居的一年》里,没有。每个人物,不仅不完美,甚至还有很多人性的“丑恶”。但这丑恶并非真实的恶,反而是他们真实的呈现。不丑恶的人好像只有埃迪的父母,欧文反而给他们起了外号,进行了一定的丑化。我觉得他是故意这么干的,人性的真实远比矫揉造作更值得尊敬。

懦弱的埃迪,却是可以把自己的一切写在小说中的作家;抛弃孩子的玛丽恩,在走出悲伤之后却可以拿出勇气来面对自己的女儿;放浪形骸的特德,竟然因为间接的导致女儿受到伤害而自杀;一直感觉自己很正常的露西,却接受了罗伊的死、特德的死、艾伦的死……这真的正常嘛?

故事中的故事、各种线索和悬念以及人物的种种缺陷,构成了这部内容丰富多彩的小说。这是一个本该压抑,但读完却并不压抑的故事,也许正是欧文的努力,让这个故事在起起伏伏中,安抚了阅读者的躁动。

按理说,写到这里,对这部小说的书评就可以结束了。但总感觉还缺了点儿什么,所以我们也来个“故事中的故事”的手法,来个——书评里的一封信——

亲爱的特德:

我知道,写这封信的时候,你已经无法看到它了。但是,我还是要把它写出来,为你所做的一切,为你糟糕透顶的一生……

别误会,我不是你的敌人,虽然你的一生很糟糕,但是我还是很喜欢你。你写的儿童读物我没机会看到,不过我相信一定很精彩,虽然不太理解为什么那么恐怖的童书,还会有那么多孩子喜欢。估计是你激发了人性中的弱点,然后又利用了他们。没错,你就是这么干的,你给埃迪和露西讲车祸的故事时也用了这个办法。你用一只鞋吓住了16岁的埃迪,教会了露西开车,这都让他们印象深刻,甚至比挂在屋子的照片和照片消失后的挂钩更让人印象深刻。

你确实有吓唬小孩的本事,不过你勾引年轻女人的本事更厉害。我感觉你还是有底线和原则的,虽然你逼疯甚至逼死了很多人(我猜有很多)。你的底线应该就是——年轻漂亮,你的原则应该是——看心情。介于你可以毫不犹豫的不分场合、情景和困难来勾搭你喜欢的女人,我内心深处是很敬佩的。这种敬佩也许是因为我,还有绝大多数人都达不到你的境界。

但最终你却失败了,你处理不了两个儿子的死带来的影响,你也无法面对你的妻子,虽然你深爱露西,但你的荒唐其实一直在影响和伤害她。虽然你一直以来的行为,让我觉得你只是一个想干自己的事儿的人,似乎没有影响到别人什么。但其实你才是不经意间制造了很多麻烦的人,你找来了埃迪,你逼走了玛丽恩,你塑造了露西。

虽然两个儿子在惨烈的车祸——让我们记住了:一定不能在左转弯时提前打方向盘——中死去是整个故事悲剧基调的起因,但你的没心没肺确实让这个故事,变了性质,让悲剧蒙上了奇葩的戏剧性。作为读者,我要感谢你;但是作为故事中的人,估计没几个人会喜欢你。呃,汉娜应该到最后也还是喜欢你的,只是你离开的方式刺激了她。

你的存在其实是在拯救这部小说,以一种你自己的方式,毁灭与拯救并存的方式。每当我们觉得你已经奇葩到极限的时候,你总能力挽狂澜将奇葩进行到底。本来我以为你给你的那些模特——就是你勾引的年轻女人——画裸体画就已经很牛了,没想到你还给她们裸照。杀死妓女罗伊的苏黎世变态杀手才拍了8张照片,你却有整整一抽屉,能装满垃圾袋(你最后对照片的处理方式我很欣赏,但是一把火烧了是不是更痛快?估计你可能不忍心亲手毁了你的“终身成就”)。

你给自己安排的结局其实不够完美,虽然现场布置的很细心,充分的利用了空间和道具,但是你真的不应该这样离去。起码,你应该看到露西寄给你的明信片,知道无论你如何伤害她,她最爱的都是你这个父亲;然后,你可以随便死在某个你伤害至深的女人手里;那样,我觉得所有人都会安然接受;但是,你就这么轻易的选择了——自杀。

这难道不矛盾嘛?你可是特德,你应该不会受到任何外界因素的影响,你甚至应该不在乎露西的感受——你当然可以不在乎,你都可以和她的闺蜜上床。你的价值观和世界观里不是应该没有遗憾和自责嘛?当然,这都是我刚得知你的死讯时的想法;现在我似乎理解了,你并不是因为自责而选在自杀,你是不想面对受到伤害的孩子。尽管你可以从容的讲两个儿子在车祸中的惨死,似乎没有折磨到你,但我觉得这件事已经彻底摧毁了你面对孩子的勇气,露西受到的伤害,因你而受到的伤害,杀了你。

所以露西短暂的以为你是她杀了你,转而很快就接受了现实,我觉得她应该也是想明白了:你不是因她而死,只是你生存的勇气终于被耗尽了。所以我不仅不会是你的敌人,还发自内心的对你有一种喜爱,没有你,欧文就驾驭不了这本小说;没有你,整个故事就会变得苍白。当然我也不希望你活到最后,因为在那所如你所愿建了泳池的房子里,最后你可能真的有些多余。

走好吧亲爱的特德,你的情人没办法杀死你,无论她们多恨也,都杀不死你,因为她们有多恨你也就有多爱你;你的亲人也杀不死你,因为你为他们付出了你该付出的;你的朋友或敌人也杀不死你,虽然你好像没什么朋友,敌人也算不上敌人。能杀死你的只有你面对孩子时的勇气,无论是对两兄弟,还是对露西。

最后,我希望你能体会到,我对你的评价是一个读者最真实的感受,既不想赞美也不会贬低。你给自己画上的句号可以算完美,但并不随人所愿,最满意的人应该只有你自己。就像你糟糕的一生一样,最满意的,应该也只有你自己……

                                                                                                                                         此致

                                                                                                                                 尊敬你的削寒

备注:特德·科尔是约翰·欧文小说《独居的一年》中的一个人物,也是贯穿始终的线索级的重要角色。他是个畅销书作家,有美丽的妻子,两个健康的儿子;但一场车祸毁了这一切,两个儿子身亡,妻子深陷悲伤;特德本来就放浪形骸,这场变故不仅没有改变他,反而让他变本加厉。最终他找年轻的埃迪勾引她的妻子(也谈不上勾引吧),最终妻子出走;他伴随女儿长大,但却让女儿见识了一个男人到底能不靠谱到什么程度。最终他用自杀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一生,也许他是个活的很明白的人,当然也可能是活的最糊涂的那个人。

怎样完成一个好故事?

——END——

我是削寒……

让我们一起:思考未来&践行当下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