往事·新衣
现在对新衣的感觉已经十分平淡。譬如想添置,就买;或者路过某家店,瞥见中意的,略看一下,即下单;对于孩子,似乎也只有自己喜欢的、适合的或者个性时尚的。其次是现在的衣服耐穿,好几年都不会破损,乃至最后统一处置——捐出或者扔掉的时候也没有一件有破损的痕迹。
先前不同。新衣只有过年才会添置,每人至多是一件。家里如果有兄弟姐妹,那么添置新衣的就可能是老大或者最大的哥哥或姐姐,派位靠后的多是“拣”剩下的。也有可能母亲或长辈中有缝纫高手,可以把哥哥姐姐的旧衣剪裁翻新一下,——也可能是爸爸或者妈妈的。我的上面有姐姐,男女有差异,自然不可能拣到姐姐的,所以多数是妈妈用爸爸或者她自己的颜色适合的旧衣改造。
读书的时候校服不像现在,没有定做的,多是白衬衣蓝裤子。白衬衣没办法自己做,于是到百货大楼买,确凉面料,一般藏在家里,学校里有活动才穿;且一件衬衣要穿好几年,肯定要经历从似穿长袍到似穿马甲的阶段。的确凉牢实,如果下面有弟弟或妹妹可以接着,因为那个时代的白衬衣都是一个样子。裤子呢?基本上是用爸爸或妈妈的藏青色旧裤子改造的,也是从第一次穿时裤腰肥大一直穿到紧绷。裤长么,解决起来也比较容易,开始是多收进去几寸,每年放一点出来,——如果全放出来在脚踝以下没有问题,但全放出来还盖不住脚踝就不行了。如果当时实在没钱,或者没有布票,就接一截同色的布料,所以那时候妈妈总是会搜集各种衣服裤子的边角料。边角料的作用除了接长裤脚,还可以打补丁。那个时候没有几个孩子的衣服和裤子没有补丁,——甚至还有不同颜色甚至色差甚大的补丁。当时的衣裤多是全棉,全棉材料没有化纤的佐料掺杂;再加上那时候的孩子皮实,绝对放养,爬树掏鸟窝,上房揭个瓦属于普遍现象,所以衣服裤子什么时候有窟窿甚至自己都不知道。最容易磨破的是屁股,所以屁股上打补丁的最多。
印象里最深的是一件深绿的条绒上衣。那是刚读书不久的冬天妈妈用她的衣服改的,穿了好几年,后来袖口上有几个补丁的时候才被淘汰。再后来上了初中,不愿意再穿旧衣服或者改造过的,经常因为这个和妈妈发生一些小摩擦。有一年瞄上了爸爸有四个口袋的咔叽布中山装,经过努力争取过来穿了一年,——虽然就像穿着大褂的稻草人,但自己还神气得很。
除了衣服,那时候的鞋子大都是自己做的,也要穿到大脚趾顶出两个洞才能换新的,如果学校要求白球鞋,且买了,那就是宝贝疙瘩,带两条红色装饰带的经典回力更是精品。如果拥有了这么一双白球鞋,甚至容不得它沾上灰尘,走路都是小心翼翼。脏了也会自己主动仔细地刷洗,还会买上一包白鞋粉,洗好晾晒之前先要均匀的涂抹一层。
往事如烟,新衣过年。如果过年添新衣,幸福感还有么……
图片原创,留版权,使用请联系本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