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川端康成《古都》

2019-08-16  本文已影响0人  易恒40

两朵花——紫花地丁,一朵在上,一朵在下,也许她们从来不见。

千重子,漂亮的女孩,待嫁闺中,却执着地想知道自己的来历,父母早告诉她不是亲生,但也没告诉她的亲生父母亲情况,寻找过去是她人生的主题。

她无意中见到了另一朵花,并通过孪生姐妹知道了亲生父母早死,过去的唯一关联就是这个孪生姐妹——苗子。

一个追求者,秀男,慕爱千重子,手工打造一条腰带,本要送给千重子,但千重子转送给苗子,于是苗子和秀子也有好感。秀男向苗子求婚,但苗子不愿做替身,用她的话说是不想成为千重子的“幻影”。

姐妹仍然是亲姐妹,现在的父母仍然爱着她们。千重子认为找回了过去,她的父母也希望苗子到她们家来,这样千重子的人生没有了残缺,就会完美。但苗子不这么认为,苗子不愿意影响千重子的幸福。在苗子眼中,她们是不同的人生,并非互缠的一对量子,谁也不是谁的影子,苗子走的路与千重子早就不同,但人们却始终认为她们是一个人,一旦将来发现她们之间的差异,将会厚此薄彼,用苗子的话说是为了不影响千重子的幸福,对自己而言,她也不愿成为千重子的幻影。她宁愿远她而去,“人生若只如初见”便足矣!所以苗子仅仅要求与千重子同床共枕一宵,此后便各分天涯。

故事的情节很短。画中的内容很是稀松平常,画风和情节如同川端康成的另一部代表作《雪国》。

两个故事都体现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古都》是过去的虚无,《雪国》是体现现在的虚无。《古都》用哲学的观点来看是“人从哪里来?”人类是上帝的弃儿,造物主早成过去,也许造物主是无意识的,抑或是迫不得已,但是造出了人类的物质肉身和思维的灵魂,对于自身的肉体,其实人们并不自知自己的模样,必须通过第二方或者是镜子或者是他人的眼光;但是灵魂呢,怎么才能观察到自己灵魂的模样?寻找过去,还原本源!但显然不可能无限追溯,可能到某点便中断,所以过去按理是有确切的来路,但是,历史也有无限的可能,这就是不确定性,如同未来,虽说每个人的将来肯定只有一条路,但未走之前,是有无限种不确定的可能。人,其实是没有必然之路的,历史也不是有必然的选择。所有过去未来都是偶然,人,最可把握的是现在,“活在当下!”但是,川端康成在《雪国》中对“当下”的结果也认为是“徒劳”。这个是川端康成的“虚无主义”。

抛开揣测的“虚无主义”不说,单说作者的文学艺术,川端康成的风格无疑是细腻的,对一个主题深耕细挖,如同《诗经》风格,画面简洁,但通过赋比兴的手法和一唱三叹的反复,让诗人的情感充分展现,作者虽不强调永恒但无疑人类共同的情感却会一直流传,不论什么时候读《诗经》,定格的永远还是曾经那个画面,而那个画面又似曾相识。这或许就是流动的灵魂!

作者为何取名《古都》?一是川端对日本传统文化的继承,唯美、物哀、幽玄,作者写此文据说就是为了抵抗西方文化的侵蚀,包括文中提到郁金香,作者认为太过妖艳,在作者细腻的笔下,京都的山水、京都的节日、京都的春夏秋冬、京都的传统文化都是那么底蕴深厚,他深爱之。另外一个方面,千重子为什么一直寻找她的根源,也是作者的“比”,只有懂得自己的历史,方不是“弃儿”,在日本,弃儿是很卑微的。亲生的父母虽说没有养育的恩情,但那是“真”的,养父母虽然说给与的物质和恩爱都很丰厚,甚至超过了亲生父母,但毕竟那是“假”的。(何为真假,细究之下,真善美都很难说清。)如同文化,外来的文化虽然说纸迷金醉,但毕竟是泊来的,作者怀念的仍然是正宗的传统。《古都》是恰如其分的。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