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拆书稿】《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
每读完一本有感觉的书,我一般会写书后感。
然而《精进》这本书不适合书后感的形式,因为书后感只是重点针对几点抒发感悟,这本书的观点我几乎全盘吸收,那就适合写拆书稿。
拆书稿是打乱原书的逻辑,用自己的逻辑梳理一遍,删繁就简,并加上相应的感想。
全书共七章,我将它分为四个方面:选择、行动、时间、学习。四个部分之间其实有交叉的地方。
你是否看起来很努力,但是一无所获?
你是否看到有些人似乎没用力,但是在他们的领域很成功?
“盲目的努力,只是一种缓慢的叠加。”
如果你想寻找答案,相信本书对你有启发。
01
选择大于努力
如果方向错了,你只会在错误的路上越走越远。
怎样选择方向?
作者告诉我们:应该以最高目标为准则。也就是选择内心真正渴望的东西,值得一辈子追寻的光亮,即人生的“巴拿马”。
你可能会说,并不是所有人都清楚的了解自己,事实上大部分人都活得迷茫。
那么这个时候,我们只能多方面权衡利弊,从而找出最优解。
将目标精细化,分解到各个维度,并赋予相应的权重,从而求出最合适的选项。
比如有四份工作摆在你面前,你可以分别从人际关系、工作环境、薪资、晋升空间等方面考虑。
很多时候,我们是因努力而热爱,并不是因热爱而努力。
如果没有深入到事物的内部,我们很难体验到真正的乐趣。
浅尝辄止的探索,很难发现自己的热爱。
试着选择一个方向全身心“浸润”下去,努力过后才知道到底喜不喜欢。
02
行动指南
【拆书稿】《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知乎上有一个很赞的观点:种一棵树最好的时间是十年前,其次是现在。
当下才是最好的时间,一切都刚刚好。
“二八定理”适应很多方面。比如20%的人,掌握80%的财产;80%的人都是普通人,剩下的20%是特别聪明和特别不聪明的人两个极端。
这也适合我们的行动法则。
我们可以把80%的时间花在主业上,另外的20%花在无关紧要的事情上。
主业也可以理解为你的优势,你赖以生存的技能,比如英语、会计等。让优势不断突出,形成无可替代的实力。
无关紧要的事也可以理解为暂时没有收益,但是很可能让你爆发的事情,对我来说就是写作。
对于如何高效率工作,作者也有自己的见解。
我们可以像PS一样分层处理工作。
根据大脑加工信息的不同方式,我们可以分为:语言文字处理、视觉图片处理、数值计算处理、判断空间和位置处理等等。
不同认知类型的转换,会有相应的损耗,所以我们应该集中处理同质性的工作。
比如你要写篇文章,可以先把要找的资料找全,包括案例和插图等。然后集中写文字部分,最后再统一排版。而不是一边写一边排版,大脑的不同认知区域不停切换,只会让你抓狂。
再比如你要写word文档、做ppt。一般人的做法是先写完word再做ppt。
作者建议我们先把word、ppt的文字部分搞定,再统一搞定格式,因为同质性的工作才适合放在一起。
【拆书稿】《精进》:如何成为一个很厉害的人?03
和时间做朋友
有一个词叫“复利”。
巴菲特告诉我们,在投资中,随着本金增多,时间拉长,加上复利的作用,最后会取得惊人的收益。
事实上,只要你善于利用时间,播种好的行动,在时间的复利下,我们也可以取得巨大的成果。
把时间花费在有收益,“半衰期”长的事情上,影响才比较长久。
“半衰期”其实是个物理概念,作者用来指收益随着时间衰减的速度。
玩游戏、刷微博、逛街等虽然给我们带来了快乐,但这种收益不能持久,也就是“须臾之欢愉”。
采铜把它必须为抓沙子,你抓起来的那一刻快乐就溜走了,于是我们把时间浪费在反反复复的抓沙子上。
而锻炼一个小时身体、背一个小时单词、练一个小时书法,虽然不能立马看出收益,但它的收益可以累积和叠加。
采铜告诉我们应该花时间在半衰期长的这类事情上。比如保持和促进健康、提升审美品味、构建新的思维模式等。
《自控力》一书提到,人们的自控力从早到晚逐渐减弱。
或许每个人的情况不一样,试着找出能量最强是什么时候,然后把最重要的任务放在这个时间段,专注的完成,这才是聪明的利用时间。
同时,时间的利用率也和你休息的方式有关。
一般人看了两个小时书,做了两个小时题目都要休息一下,休息是个技术活,有些人休息的方式是呼呼大睡,一不小心一下午就溜走了,有些人是聪明的换一种生活状态,比如做运动,不仅锻炼了身体,精力也更加充沛。
作家李尚龙写了这么一个故事:“他曾经的学生是北大学霸,他在考研期间,每天都把时间安排得非常详细,每天学了两个小时英语后就开始画画,因为学英语用的是大脑记忆背诵部分,而画画用的是大脑创作部分,坐累了就站起来跑两圈,然后继续学习。”
这样休息,既利用了时间,又充实了生活,比单一的睡觉休息聪明很多。
所以当你想休息的时候,不要选择睡觉,你只需要使用大脑的其他认知区域,即“换一个大脑”。
04
深度学习
“求知分为三个层级:信息、知识和技能。”
技能是学习的终点,信息和知识是走向技能的路与桥。
学校教育就是搭建路和桥,只是知识从一个大脑向另一个大脑的“搬运”。
只有把知识当做一项技能来学习,不断升级打怪,才能知其然又知其所以然。
比如阅读一本书,有些人是走马观花式匆匆一瞥,自然什么都没留下。
我们即要读有字书,也要读“无字书”,即作者没有指明,读者要弄明白背后的逻辑。
通过提问、解码、操练、融合来深度学习。
同时,为自己设计“必要的难度”挑战,才能接近技能的核心。
比如读书期间,每章书后面都有练习题,作者称为“标准动作”,这些题一般难度适中。你应该不满足于此,向更高程度挑战。
就像我之前看过的一个故事:
小男孩的妈妈是著名的钢琴家,她从小培养小男孩弹钢琴。
一天,她拿了一首比较难的曲谱让他操练,几天后又拿了一首更难的,小男孩几乎想放弃了。妈妈丝毫不理睬,又相继拿了难上加难的曲谱,一段时间后,她让小男孩弹第一首曲子。
奇怪的是,小男孩弹得异常流畅动听。
钢琴家深知设计“必要难度”的重要性,正是在一个又一个高难度挑战中,小男孩进步神速。
如果你也想看书有收获,就要学会深度学习,像“庖丁解牛”般深入了解书的结构。
为什么你那么努力却没收获,你看来那么忙却不知道忙什么,你真的努力对了吗?我们是时候反省自己了。
当然以上只是我简单的归纳,书中还有很多金玉良言,这绝对是一本能产生思维革命的书,想变得更厉害的人一定要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