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里的小小世界

2017-11-18  本文已影响0人  QueridoTommy

十七八岁的年华,最为简单。

课间少年随手放在课桌上的笔记本,她也随手拿起它垫在自己的额头下小憩一会儿,少年再看她一眼,平湖骤泛波澜,再对视,已是天地。

他们以最简单的方式相爱,就注定要用时间来弥补。

少年喜欢诗词那种虚无缥缈的东西,他能够感受到那其中烟雨沉浮的景和置身其中的深情,总能和着古人的潇洒超脱,演绎出自己的放浪形骸。她最喜欢少年的诗,每每少年完成创作都会第一个拿给她看,然后她就工工整整地抄在那个只属于他们两个人的笔记本上,扉页上写着——致我们的理想国。

每个人心中都有一个理想国,在现实世界里,他们希望也有那么一个地方是真实存在的乌托邦,在之后的日子里,少年和她寻寻觅觅,看过了都市车马的喧嚣纷扰,踏遍了无名山川的凄静苍芜,追寻着属于他们俩的世界,哪怕要追寻一生。

少年对她说:“明知道终将徒劳无获,我们还是选择了默契。”

她轻轻吻了少年的脸颊:“对呀,就喜欢和你虚度时光。”

青春里的热度与冲动是不惑之后的谈资,那些看似徒伤悲的表面,实际默许着年少固然拥有的躁动的心。世界上自诩为过来人的老者,他们很清楚自己过来了什么,过来了情,也就过来了自己的心。

战火蔓延到这片土地的时候是一个冬天的晚上,雪的白反射着火的红,少年牵着她随着人们一起跑着,他们来到一座小山,回头再看自己居住的城,已化成焦土,周围的人们失声痛哭,少年却表现得很冷静,抱着她替她擦去眼角的泪痕,看着她入睡。

他却一夜没睡。

天亮之后,少年做了决定。

“亲爱的我要走了,这个国家需要我。”

“你走了我怎么办,我也需要你。”

“等我回来。”

她没能拦住少年,她对着少年离开的方向叫喊着,不知声音是不是早已在炮火声中沉没,少年没有回头。

我们说人成熟的标志之一就是从感性到理性的转变,似乎就是在一夜之间,少年变得成熟起来,那封存在少年诗意外衣下的理智让她真得始料未及。她崩溃到极点,她不能理解为什么少年突然这么绝情,也不明白为什么少年会做出这个决定。

从此她开始自己一个人的生活,他跟着难民躲避战火,四处奔波,路过许多曾经她和少年一起到过的地方,大都已成废墟,满目疮痍。战争就是通过这种方式来展示着它的威力,让人们看不到希望,每到这样一个地方,人们的眼中就会覆盖一层绝望的薄纱,像结了翳,没有神采。

雨后的一天,她随着人群没有目的地往前走,前方的景象豁然开朗,一种崭新的感觉让她心头一震,她没有来过这里,她自认为去过所有美丽的地方,体会过这世间所有梦幻和祥和,而唯独没有见过这眼前的空灵静谧, 像诗。

像少年写的诗。

她蓦地回想起少年离开时的话:

“这个国家需要我,等我回来。”

她突然明白了少年的心。

她决定留在这里,守护这里,她不想让这么美丽的地方被任何人破坏,更不想让它被遗忘,如果非要找一个记录它的人,她希望是自己。

还有,她要在这里等少年回来。

一个人的篝火,一个人的三餐,甚至她一个人在山谷中盖起了一间小房子,她在珍藏的

笔记本中记录每天的生活,画这里的每一处景,似乎把这里写绘进纸中,这些美好就不会遗失。

春潮秋红,不知不觉四季已过了一个轮回,她习惯在这个小世界里生活,她盼望着战争胜利那一天少年的归来。

遥远的战场上,敌众我寡,少年请求带领分队迂回到敌军左翼,牵制敌方以掩护主力撤退,少年自知此去凶险至极,难以凯旋,召众将士写下遗书,以留后人察。

少年挥了挥手,没有回头。

耗尽了所有的弹药,少年作为最后一名勇士倒在了血泊之中,旌旗蔽空,他眺望着远方,残阳如血,缓缓掏出那份遗书,留下了最后鲜红的文字。

时间能够容纳天地之间的万物,但它却不眷顾所有的等待,有时付出一生,却不知等待之人已经离开。而人又是矛盾的存在,早知道结果,却还是心甘情愿。

“明知道终将徒劳无获,我们还是选择了默契。”

她活了很长时间,已有耄耋,每天打扫打扫木屋,眺望远方她为少年回来铺成的小路,她一生静心守护这里,守护了她和少年的国,一个理想国。

老人不知道什么时候去世的,他给世人留下的只有一个笔记本,虽然陈旧,但是外观整洁,里面的内容井井有条,最后一页写着:

“我的心很小,装不了太多东西,能装下的,只有你。”

“再相遇的时候,我想和你说,我真的在等你,在等你回来。”

战争胜利的多年之后,少年和他的战友们的遗书作为爱国主义的教育展品公之于世,展柜中,少年的那一行血字尤为醒目,令无数参观者为之动容,潸然落泪。

“我想守护这个国家,守护我们走过的每一处景,却没有守住你。”

那些年徒劳无获的默契,会让他们相遇在另一个起点,又一个开始,又一次虚度时光。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