碎碎念丨好的教养,都藏在细节里
01
前段时间,一直关注的一位微博博主分享了自己遇到的一件小事,短短几天时间就登上了微博热门。
天气炎热,她在一片阴凉里看到一个十来岁的小男孩坐在地上,守着两筐水果。
博主一直是个很暖心的大姐姐,她上前买了一些水果,和男孩聊了会儿天。
水果是自家院里摘的,爸爸妈妈要上班,因为正值暑假,男孩主动提出帮妈妈卖水果,妈妈用扁担把水果挑过来,他就乖巧地坐在那里等顾客。
博主拎着水果将要离开时,看到小男孩拿出一枚煮熟的鸡蛋,应该是他的早饭。他将鸡蛋放到腿上,细心的剥着鸡蛋壳,蛋壳全都收拢到塑料袋里。
一个普通的孩子,却因为这一个看似普通的举动打动了很多人。
乖巧懂事,有教养,在苦难的日子里依旧向往阳光,他努力生活的模样,给予了很多人面对生活的勇气和力量。
02
教养是一个人内在的道德品质和文化修养,当它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就会在言行举止中不经意地流露出来。
它无关外貌,无关衣着,无关地位,是一种发自内心的优雅与高贵,是镌刻在骨子里的气质。
以前教书时,学校要调来一位新同事,年纪将近四十,在原学校是骨干教师。
人还未到岗,消息就传开了,关于她的传闻最多的是她的气质,认识她的同事一致认为她是个很有气质的女教师。
人真的来了,我却有些小失望。
实在没看出她哪里有气质,长相不过中人之资,衣着打扮也极为普通,白衬衣、牛仔裤,是走进人堆便会消失不见的那种。
后来,她做了我们教研组的组长,接触的机会多了些,我渐渐才发现了她的与众不同。
与人交谈时,她会保持微笑,全神贯注地凝视着对方的眼眸,那种被重视被聆听的感觉,让人心里说不出的舒服。
课题研讨时,有心急的同事会打断她的话,抢着表达自己的观点,她没有因为被打断而不悦,而是一脸温和地耐心聆听,等对方讲完了,她寻找到合适的时机才继续发表自己的看法。
我听过她的一堂公开课,上课前,值日生擦完黑板时,她刚好走进教室,她对这位学生很真诚地说:谢谢你。
相处越久,越觉得她是个很有气质的人,和她相处让人觉得如沐春风。
仔细想想,她的气质其实都源自于她很好的教养。
她谦和有礼,温润如玉,尊重身边每一个人,善于换位思考,将心比心。只有将这些刻进骨子里,烙在灵魂深处,才会在不经意的细节里流露出让人为之动容的举动。
03
有人说,想做一个有教养的人也没有那么难,找个有教养的人做榜样,照着做不就行了?
教养如果只靠模仿某些姿态或临时约束自己的举止就能学会,那世界上哪里还有没教养的人?这种外在的模仿与东施效颦无异。
作家笛安曾说过一句话:
“教养,这个东西就像血管一样。可以盘根错节地生长在一个人的血肉之躯的最深处,不可分割。”
教养和一个人的年龄、性别、身份、贫富都没有关系,它源自于人的内心,是每个人从小就应该习得的一种规矩,是待人接物处事时的一种敬重态度。
要做一个真正有教养的人,需要长期地严格要求自己,不断地吸取丰富的知识,知礼节,明大义,经常反省自己的缺点与错误,进而不断提高自己的品格和修养。
无论年长年幼,提升自己的教养都为时不晚,就从当下这一刻开始,做一个懂礼、谦和、温暖、坚定而有力量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