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法

我们用虚假的课文能教出真实的学生吗?

2017-02-14  本文已影响117人  我是一个凡夫俗子

一篇课文

昨天,再给孩子包书皮时,发现“爱迪生救妈妈”这个故事居然还在!我们先回顾一下这个故事:
爱迪生的妈妈得了阑尾炎,需要做手术,但家里只有一盏油灯,亮度不够,爱迪生想到了用镜子反光增加亮度的方法,终于完成了手术。
类似的还有很多:

实在是太多了。

扒一扒真相

问题:我们用虚假的课文能教出真实的学生吗?

从一个方面讲,这些故事的中心思想还是正面的,所以算不得大错。
但从另一方面来讲,我们可以用虚假证明正确吗?遇到问题多想办法是正确的,但爱迪生这个故事明显没有可行性,甚至还不如乌鸦喝水的故事靠谱。乌鸦喝水摆明了是个童话,即使离谱一些,小孩子也不会真的相信乌鸦会那么做,但会知道乌鸦想了办法;但是拿真实存在过的人当主角,就有误导之嫌了。
总体看来,这种“中心思想正确,所以无伤大雅”的想法,带来的负面影响远大于正面影响。
我想各位多少都见过什么“领会精神”、“就是那个意思”之类的说法吧?似乎意思对了,表达方式不重要,用了什么论据也不重要了,是不是断章取义也不重要了。
说得不好听一些,这不就是个“有罪假定”吗?

希望未来更真实

也许这些课文的编者们目的是好的,但没必要通过造假来实现你们的好心。完全可以换个更故事化的名字,不要用真人,尤其是真实的名人。如果将来孩子发现自己所学的东西里面有错的,有假的,他会推翻所有的。
好心,未必能做好事。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