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南农业大学

江西省中、晚稻“籼改粳“情况介绍

2020-02-23  本文已影响0人  66b4fbd2a190

        水稻是中国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全国2/3的人口以稻米为主食。中国是世界上粳稻种植面积最大、总产量最高的国家,由于粳米品质优、口感佳,粳稻100%用作为口粮,受到广大消费者的喜爱。据中国水稻研究所对浙江省农村稻米需求调查结果显示,农村居民人均收入每提高1%,粳米的消费量增加0.14%,而籼米需求下降0.12%。除了东北、京津沪、江浙一带食用粳米外,如今广东、海南等地也食用粳米,南方已成为我国粳米最大的消费区。

       我国粳稻分布地区主要有3个:以黑龙江为核心的北方粳稻区,以江苏为核心的南方粳稻区和以云南为核心的云贵高原粳稻区。其中黑、吉、辽、苏、浙、皖、云7省粳稻播种面积和产量约占全国粳稻的85%。

 一、“籼改粳”发展历程

         20世纪80年代以来,上海、江苏、浙江、安徽、湖北、河南等原来均以籼稻为主,自发展粳稻以来,粳稻种植面积大幅增加;全国粳稻面积占比由1980年的11%上升到2013年的近30%。全国粳稻产量从2003年的4277万吨增加到2014年的7020万吨,占全国稻谷的比重从2003年的27%增加到2014年的34%左右。浙江省自2005年起大力推进“籼改粳”;2016年浙江省粳稻种植面积51.43万hm2(常规稻28.39万hm2,杂交稻23.05万hm2),占全省水稻种植面积的62.9%,其中籼粳杂交稻种植面积22.55万hm2,比2015年扩大1.43万hm2。台湾省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籼改粳”,粳稻种植面积占水稻种植面积的95%以上。江苏20世纪80-90年代“籼改粳”成功,目前已成为南方粳稻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粳稻年种植面积、总产分别占全国的20%和30%左右,取代江西占领了上海大米市场。近年来,河南“籼改粳”面积已经突破13.33万hm2。江西省自2009年探索粳稻种植以来,提出了晚稻生产“籼改粳”的发展思路,创建了“早籼晚粳”高产高效生产新模式。2015年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为40万亩,2017年江西省粳稻种植面积达到了80万亩。

    二、江西省中、晚稻生产“籼改粳”的气候条件

        江西水稻主要分布在北纬27.5 °~30 °的“籼粳混作区”,是传统的双季籼稻主产区,晚稻季温光资源充沛,且晚籼稻收割后大部分田块是空茬田,不仅浪费土地资源而且未能充分利用温光资源;同时,每年入秋之后,江西籼稻生产常会遭遇“寒露风”天气的影响,导致晚籼稻不能高产、稳产。粳稻作为喜温耐凉的水稻亚种,同籼稻相比具有耐低温弱光(晚粳抽穗扬花及灌浆结实期临界低温较杂交籼稻低2 ℃~3 ℃)、抗倒伏能力强(粳稻秸秆粗壮,高产条件下抗倒伏能力强)、稳产性好(实践表明一季中粳稻较当地杂交晚籼亩增产100-150kg,双季晚粳稻较当地杂交晚籼稻亩增产50-100kg)、出米率高(一般整精米率较籼稻高8%-10%)、不易落粒(收获期弹性大)等优势;在秋季环境条件下不仅利于其灌浆充实创造高产,同时昼夜温差大的气候条件也利于粳稻优良品质的形成。在江西实施晚稻“籼改粳”,充分利用了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的光温资源,使江西省水稻生产季节向后延长15-20d(江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研究表明,粳稻灌浆期比籼稻长15d以上,且灌浆期每延长1d可增产3kg/亩左右),不仅可以通过延长生育期提高产量,还利于缓解寒露风给水稻生产带来的影响;同时,也可以适当延长双季早稻的生长季节,早稻可以种植中迟熟的品种,进而提高双季早稻的产量,实现双季高产。

         江西省农业技术推广总站、江西省水稻产业技术体系等单位围绕“早籼晚粳”技术模式,开展了全方位的栽培技术研究,创建了“早籼晚粳”高产高效的生产新模式,创造了“早籼晚粳”百亩示范双季平均产量1369kg/亩。2015年农业部农技推广中心在江西上高召开了现场会,全国知名粳稻专家参观考察了上高县大面积二晚粳稻生产现场后评价说:“上高县早籼晚粳高产高效稻作种植模式管理水平堪称全国一流,值得大面积推广”。2017年11月6日上饶市鄱阳县鄱阳镇道汊村种粮大户钟景财的连片示范田,一季晚粳百亩平均亩产达到974.5公斤,创全省水稻单产最高纪录。

        目前,已有6个品种通过省级引种或审定,扩大了“籼改粳”种源基础;通过栽培技术配套,粳稻种植水平稳步提升,全省一季粳稻百亩示范平均亩产达到750公斤以上,双季晚粳百亩示范达到650公斤以上,比同期杂交籼稻普遍增产50-100公斤。

 三、江西省中、晚稻生产“籼改粳”有利于粮食安全

        我国约有2500万公顷的农业土地受重金属污染,近2000万公顷的耕地不同程度地受到Pb、Cd、As、Hg等重金属污染。受重金属污染的地区主要集中在南方籼稻区。据研究调查,从江西、湖南、安徽和广东等典型水稻产区的部分市场和污染地区随机抽取的70份米样检测发现,70%以上样品的镉含量超过国家食品卫生标准值。重金属超标的大米不仅会使我国对外贸易和经济遭受巨大损失,还会对人体健康产生严重威胁。李坤权等研究表明,籼型、新株型(超级水稻)和粳型3种类型水稻糙米对镉积累能力的差异达极显著水平,表现为籼型>新株型>粳型;即在镉胁迫下,籼型水稻对镉有更强的吸收及向籽粒转运能力,新株型水稻品种次之,粳型则最低。因此,在江西发展粳稻可以缓解南方稻米重金属含量超标的状况,符合农业生产可持续和绿色发展新要求,是对“江西省绿色生态农业十大行动”的响应。

 四、江西省中、晚稻生产“籼改粳”有利于提高经济效益

        江西从2009年开始试验种植粳稻,经过几年的不断改进,2014年全省一季中粳百亩均产突破800kg,较杂交籼稻普遍亩增产100-150kg以上,和新增的投入成本相抵后亩增效200元以上。即使是双季晚粳百亩示范均产2014年也突破700kg,较杂交籼稻普遍增产50-100kg以上,和新增的投入成本相抵后亩增效100-200元。经过多年实践得出,江西省种植中、晚粳稻平均单产分别比籼稻高15%-25%和10%-15%以上,发展粳稻无论是从产量还是效益方面来看都十分显著。

 五、江西省中、晚稻生产“籼改粳”面临的挑战及机遇

         随着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大米消费习惯持续转变,粳米越来越受消费者青睐,以其口感柔软、甘甜、滑润、有嚼劲而深受欢迎。

        江西省大米自20世纪90年代江苏省“籼改粳”成功后,逐渐被东北大米和江苏粳米挤出了上海市场,如今又被东北、江苏、安徽等省区优质粳米抢占了浙江市场。即使仍然存在少量籼米份额,也面临安徽籼米的强力冲击。而传统广东市场则面临湖北、湖南两省的竞争,且实际上本省及以南消费市场也都已面临粳米的蚕食。加之目前江西省杂交籼米品牌较弱,品种繁多且订单收购少、加工企业竞争力不强,赣产大米的市场前景面临严峻挑战。

         从机遇上看,在市场转型升级和消费分化不断加剧的大背景下,正为江西省有效发挥地理区位优越、环境资源优异等优势提供了有力的窗口期和良好机会。一方面,籼粳杂交大米在浙江省已形成了较大的消费市场,且支撑起较大的价格势差,为江西省“籼改粳”提供了较为强势的市场发展机遇。浙江省稻米缺口量居全国第二,仅次于广东省。浙江省粮食自给率不到40%,在36%左右,年调入粮源120亿-130亿kg,2016年调入136.5亿kg,自产75.2亿kg,总量211.7亿kg。另一方面,在多年“籼改粳”推进中形成的品种优质化、种植规模化、生产大户化、技术精准化及口感特色化等产业化发展基础和要素,又为江西省大米集结产业链,整合资源创建特色品牌提供了重要依托。

 六、江西省中、晚稻生产“籼改粳”的发展空间

      (一)、市场有发展的空间  现在江西推广的籼粳杂交品种,如甬优9号、甬优15、甬优1538等兼具籼米的“蓬松清香”及粳米的“柔软甘滑”之优点,在浙江市场上有良好的反馈,有的已经形成了稳定的供销关系。例如:上饶市鄱阳县鄱阳镇道汊村种粮大户钟景财通过县农技中心提供的购销信息,与浙江省粮食收购企业合作,签订购销订单,粳稻湿谷以每百斤122元的价格实现畅销。

       (二)、价格有合理的供销势差  以2017年底宁波市场看,如果走普通平价市场,以上品种的稻谷可以不低于140元/50kg实现交易,江西省田头收购湿谷价格在125元/50kg左右。

       (三)、效益上有叠加空间  即增产20%以上,出米率增加8%左右,有5%左右的流通利润,还可通过品牌创造溢价等。

 七、江西省中、晚稻生产“籼改粳”产业支持

       在提高产量的同时,江西省农业厅持续推广优质高产良种,大力开拓稻谷销售渠道,积极打造以种粮大户为基础,加工企业为龙头,科技团队为依托的“籼改粳”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促进粳稻产加销全产业链发展,实现了种粮大户增产增收。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