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357
2025-5-15 三百五十七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
14.11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
语音整理
本章孔老师所要表达的一个主题就是为政者要知人善任。把合适的人放到合适的位置,那就是人才。反过来讲,把一个合适的人放在一个不合适的位置,那就是一个蠢材。
孟公绰,姬姓,孟孙氏,名公绰。春秋时期鲁国大夫。大约生活在鲁襄公时期。司马迁在《史记》里把他和蘧伯玉、晏平仲、子产并列为贤人君子。春秋时期礼崩乐坏,世风日下,普通人无不见利忘义,追名逐利。孟公绰为官清正廉洁,为人清心寡欲,这种品质在孔老师看来极为可贵,所以对他非常敬重。
我们来看文本。“子曰:‘孟公绰为赵、魏老则优,不可以为滕、薛大夫。’”意思是这样的,孔子说,孟公绰如果担任晋国赵氏、魏氏的家臣,那是绰绰有余,但是却做不了滕国和薛国这样小国的大夫。
在孔子生活的那个时代,晋国是唯一的超级大国,国力最强,尤其在晋文公的时候一度称霸诸侯,他的公卿赵氏和魏氏都权倾朝野,富比公室,在当时各诸侯国也有很大的影响力。按照周礼,大国之卿相当于小国之君,同理,赵氏魏氏的家臣也就相当于小国的大夫。滕国和薛国都是鲁国附近的小国,国土面积仅纵横几十里,国小力弱。这样的小国在当备受欺凌,经常被大国敲诈勒索,日子并不好过,甚至随时都有灭国的危险。所以在这些小国当大夫很难,需要极其高超的智慧。像前面讲郑国的子产,周旋于大国之间,能够维护本国的尊严,还赢得了其他国家的尊重,这是很少的个例。
这里要特别注意的是“老”,这个“老”不是今天我们说的年龄大。在春秋时代天子之王臣称为“元老”,诸侯的大臣之首可以称“国老”。而公卿的家臣之首则是被称为“家老”或者叫“室老”。文本里边所说的“赵魏老”,是指晋国的公卿赵氏、魏氏的家宰。晋国的公卿不仅富且贵,权力也很大,像赵宣子、魏献子都先后执政,实际控制了天下的诸侯,他们的家臣之长就被称为“室老”。
孔老师在这儿表达什么意思呢?就是像赵宣子、魏献子这些人权倾天下,为人比较强势,贪欲又重,所以重大的事情,他们肯定是不会放手让其他人去做,给他们家做家宰相对来说会比较轻松,而孟公绰清心寡欲,最适合这个位置。文本中用了一个“优”字,就是优渥、绰绰有余的意思。而滕国、薛国都是当时的小国,在鲁国附近,大致位置就是今天山东藤县一带。因为“老”是家臣,大夫是公臣,大夫必须承担国家责任,要时时刻刻面对各种各样的困难和挑战,所以做起来并不那么容易。让孟公绰去滕薛之地做大夫,在夹缝中求生存,各种矛盾错综复杂,当然也比较辛劳,实在是不适合孟公绰这种性格散漫之人。
孔子这样说,那是不是就可以认定孟公绰没有什么才能呢?不是,他只是秉性如此。比如在公元前548年,齐国大夫崔杼率师伐鲁,鲁襄公就慌了手脚,打算派人向晋国求援。但是孟公绰却对他说,不必惊慌,从种种迹象来分析,齐军这一次并不是真正的想进攻我们鲁国,你看他军容不整,士兵懈怠,这非同寻常。而崔杼此人一向野心比较重,所以我判断崔杼可能是掩人耳目,准备在国内有大动作。后来事态的发展果然印证了孟公绰的判断,齐国军队很快就撤离鲁国,在国内发动了叛乱,弑杀齐庄公。由此可见,孟公绰还是有着敏锐的观察分析能力,他能够对形势的发展做出准确的预判。
我们现在也会说,性格决定命运。孟公绰不是没有才能,而只是清心寡欲,不愿意过多的参与政治事务。把他放到一个合适的位置,他可能就是优秀的人才,给他放到一个不合适的位置,可能就是一个碌碌无为的庸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