何青|图卡03|共修3期|关系|你的肩膀上,坐着一个小矮人吗
“早上好!”
“你和我说早上好的时候,你在想什么?”
“我没有想什么呀,我只是觉得见面的时候需要表示下礼貌。”
“你想表达礼貌这又意味着什么?”
这是李松蔚老师讲《培养肩膀上的小矮人》时候举到的一个案例。现实生活中,见面问好,互相帮助,提醒对方犯了错误都是我们习以为常的动作,这个时候,如果我们让“问好”这个习惯性动作停下来,然后去看看在“问好”这个行为的背后可能是什么。这个时候,关系就呈现出来了。
什么是关系?吴伯凡老师在《认知方法论》课上有一个生动的表述:只有人的耳朵在,森林中的大树倒下才有声音发生。言外之意是:只有你的存在才能证实我的存在,而此时,世界也才存在。这就是关系。
讲到了“关系”,李松蔚老师提供的脚手架是“小矮人法”。“小矮人法”就是让自己和内心保持一定的距离,像一个旁观者一样看着“自己”,尽量减少或者去除情绪对我们的影响,从而帮助我们更准确地做出判断。
听听小矮人对自己说:今天一天中,发生过什么?正在发生什么?印象深刻的事是什么?哪些事被忽略了?是怎么发生的?我是怎么知道这件事发生的?发生了意味着什么?这一系列的设问,其实自己和另一个自己的对话。
16年前,我被分配到了当地的一所职校,年复一年的重复性劳动,不知不觉累积了深深倦怠。为了寻求新鲜感,我开始游荡在象牙塔外,偶遇知识付费,冲淡了一丝丝倦怠。但回到本职工作上,依然现状未变,提不起干劲。
毕竟,通过寻求外部新鲜感去中和内心的倦怠,显然是治标不治本的。于是,肩膀上的小矮人说话了:从事这份工作的初心是什么?教书育人是否主动围绕初心开展?"
我听到了一种声音:初心是陪孩子们寻找阅读的价值,但是之前做的工作没有围绕初心开展,而是在和流程和领导任务作持续抗争中,产生大量内耗。
小矮人接着问:倦怠情绪加重是从什么时候开展的?感觉怎样?
我听到的回答是:拒绝做班主任,坚决和“扣分单”、“大小会议”、“7s管理”say bye。最终领导找我谈话,全校通报批评,“抗争”的收获是“终于不用做班主任了”。我内心舒畅无比,觉得终于可以做自己了。
两年后,小矮人回来问我:"两年过去了,如果再让你做班主任,你愿意么?"
我听到了内心的回答:愿意。初心在,教育一直是我热爱的,班主任就是教育最好的阵地。我可以不为考核所牵绊,流程和领导任务按程序走,我把注意力放在我喜欢的事情上就可以了,什么是我喜欢的?就是服务学生,围绕初心为学生提供最大的价值。
写下和小矮人的对话,我的小矮人似乎又长高许多。
看《哈利波特》的时候,对几个守护神的剧情记忆犹新:哈利在湖边对抗摄魂怪,当他想起自己爸爸妈妈,守护神牡鹿出现了;斯内普的记忆里,他召唤出了银色的母鹿,拯救了哈利;弗雷德死后,乔治再也无法召唤守护神…
失去亲人,失去爱人,失去兄弟,无疑剧痛无比,但是,对抗痛苦才是痛苦的本源,接受认识体验痛苦和情绪,或许是我们行之有效的与它相处的方式。
所以,当哈利“接受了父母的离去”,当斯教无私地保护着“情敌”的儿子,他们守护神就出现了,相反,深陷痛苦中的乔治却不能…
守护神不是别人,正是“另一个自己”:我知道我是谁,我将成为谁,我知道自己在做什么,我可以为我所做的负责。
女儿和我玩过一个游戏,先把“老鼠”这个词说上10遍,再把“鼠老”说上10遍,然后她问我:猫怕什么。我脱口而出“老鼠”。
今天看到“小矮人视角”的时候,我突然发现,当我们反复读着“老鼠”的时候,“老鼠”这个词失去了它作为“动物”的意义,它只代表“一个词”而“存在”,是一个客观的事物。所以,我们不难得出,“老鼠怕猫”是人为赋予的意义。
当我们跳出情景,能够做到与另一个自己交谈,当你把自己当成是建议、评价甚至取笑的一部分的时候,你就成为了自己生活的导演、演员,同时你还是观众。
当你看着自己自导自演自评的生活电影时,如果再加敲上去的弹幕,或许可以给生活这部大片增色不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