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近儒雅合作公众号系列现代诗歌与散文随笔简书电影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2018-11-30  本文已影响15人  大冶铁匠

电影改编自张北海的小说《侠隐》,讲述了一个侠士复仇的故事。

影片的前半部分,感觉节奏感偏快了,人物的对话听起来显得有些赶,尤其是一些有深意的对话,应该有个思考的过程。

谈谈几个印象较为深刻的片段吧。

普通话贼溜的美国人

李天然回到北平,养父亨得勒来接他。“父子”俩在车里的对话就如同一挺冒着火的机关枪。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亨德乐开口说中文时,吓着我,没想到,这个身在北平的美国人,竟然能把一口普通话说得如此之溜,假如不看屏幕,你多半会以为他是中国人。

想到近年来,不少影视剧中都会出现一两个能把普通话说得很不错的外国人,中文热该算是一种大趋势,而剧中的这些外国人,就是金字塔的顶端。

这两天,看到一则新闻,俄罗斯将于2019年开始把汉语纳入到中学生统一考试的选修科目中。

北平第一裁缝

民国初年,动荡前夕。身处于大时代背景下的小人物,命运形同漂萍,常常身不由己。主角李天然,身负师门的血海深仇,其命运更是如此。

不过,即便如此,人在这样的情况下依然能够有所选择,比如说,选正还是选邪。

李天然选择了正,裁缝关巧红也一样。巧红是真名,她的大名叫做关大娘,这是大家对她高超手艺的一种尊称,北平第一裁缝的名头可不是自己取的,谁说女子不如男?

李天然要给巧红医治变成大脚的小脚,在接触中,李天然感觉到巧红不像一个裁缝,而在巧红眼里,李天然也不像个大夫。不过,不像裁缝的女子和不像大夫的男子却因而结下了缘分。

李天然送了一辆自行车给巧红,来而不往非礼也,但是,巧红回礼的场面,看得我心生感慨。

房顶上,阳光灿烂,她让李天然伸开双手转了一圈,仅这太阳底下的一瞥,心里就有了谱,说要给李天然做件衣服。

把一件普通的事情做到极致,普通就成了非凡,哪怕只是做件衣服。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撞钟就是在敲打自己的人生

亨得勒被老蓝推下高墙,成为一颗被牺牲的棋子。动静闹大了,老蓝把李天然送到钟楼藏匿起来。

姜氏电影的风格在于,可以把简单化为复杂,比如说,把李天然的头蒙起来干嘛?只不过是要把他送去钟楼避风头而已,又不是去见什么见不得光的人物。

在钟楼撞钟这种事,一旦变成一项工作,新鲜很快就会变得枯燥,对于一个不是和尚却又血气方刚的青年人来说更是如此。

紧十八,慢十八,不紧不慢又十八。这是老蓝说的敲钟谱,每两个时辰一组。

然而,当你把撞钟这种无比枯燥的事情也能撞出一番滋味的时候,它就不再是一件枯燥的事。

站在地上撞,趴在钟槌上撞,站在钟槌上撞……不管用哪种方式去撞,李天然一下都没少。

不过,人生不只是撞钟,还得做些其他的事情。李天然对巧红说,好酒配大菜,好酒是祖传百年的白兰地,大菜就是烧了日本人的鸦片仓库。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王小波曾说:“要努力去做事,拼命地想问题,这才是自己的救星。”平凡人也可以活出不平凡的人生。这事儿在己不在人。

撞钟,也就是在敲打自己的人生。倘若你能把一件枯燥的事情做到有趣,你的人生无疑也会被敲打得有趣起来。

有趣到,铜板会从天上掉下来。幸运通常会跟随在自己的努力之后。

值得称道的场景

这部电影,姜文把原著中的北平城打造出一种贴切的美。

雪中的北平,银装素裹,红墙灰瓦,行驶中的电车,街道旁的路灯,奔跑着的人力车,疾驰中的自行车,缓慢行走的驴子,乃至小胡同中的四合院和层层叠叠的房顶,这一切都只为了两个字——真实。

内务部街11号,是姜文在小时候曾住过的地方。更早以前,是六公主府,也是当年曹雪芹写《红楼梦》的地方。在片中,姜文把李天然回京后的住地放在这个熟悉的地方。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邪不压正》:一段民国往事

姜文为了尽可能的还原古都风貌,在云南搭建了四万平方米的实景建筑,以此来展现原著中北平城那连绵起伏的屋顶。

据说,姜文还根据资料推算了东城区的人口数,以此表现当年的街景。这充分展现了姜氏对于电影制作的态度和原则。

《邪不压正》要参加明年奥斯卡“最佳外语片”的角逐,平心而论,这部电影的后半部分挺不错,比方说,李天然身披大褂,其实是在房顶上裸奔……这样的魔幻情节可以跟国际电影接上轨了。

不过,一部电影就是一部电影,你总不能把它裁成两截,只送那后半部分去参评吧。

请恕我直言,这事儿真有点遥,不仅仅是一步之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