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哲学家们都干了点什么?》导读
哲学家们都干了些什么?
是啊,他们干了点啥?从一个最基本的“人生的意义是什么”的问题出发,经历过几个世纪的思想争斗,最后还是没能得出一个完美的答案。但是这些哲学家会在哲学史上留下灿烂的印记。有趣的是,大学一年级的思政课,老师问到过我们这个问题,我当时勇敢站起来回答说:人生的意义在于去寻找一个意义。然后大家都笑了,我并不觉得这好笑,我这样回答时甚至有着和黑格尔、叔本华一样的自信。
从苏格拉底的质疑开始,因为苏格拉底太擅长质问了,谁都辩论不过他,他就很不招人喜欢,被处死的时候本有机会逃生但是他坚持自己的想法,舍生取义。给后人留下哲学的基本样子:思考并质疑。
历史上有个规律,在斗争中哲学总是处于劣势一方,因为哲学需要思辨讲道理,强者依靠武力不需要跟你讲道理。哲学喜欢跟弱者做朋友,但是当强者使用暴力解决问题的时候,它距离灭亡也就不远了。罗马是哲学的摇篮,因为在同时期罗马对文化宽容,在战争烽火交加的时候,或是迫于宗教迫害,或是追求真理,哲学家们都聚集于此。秦焚书坑儒,虽然残暴但是秦统一货币度量衡,其实就是统一了文化,文化是一个民族的根基。敬惜字纸,这不只是书呆子的任务,这更是文明之路。文明是文化的继承。
如果有人告诉你现成的答案,你不相信,你怀疑,这便是有了苏格拉底的精神。怀疑是思考的起点,避免独断论。从笛卡尔“我思故我在”开始,无数哲学家呕心沥血寻求哲学体系的终极真理。这时候必须引出“形而上学”一词,易经云: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你还是不懂形而上学吧?举个例子,一切自然科学问题的终端都是形而上者问题。比如小孩问“太阳为什么会每天升起落下”,家长可以用牛顿力学来解释。但如果小孩进一步问:“为什么太阳要遵守牛顿力学?”这时候家长就又要打人了:“太阳不遵守牛顿力学还能遵守什么啊?这是什么破问题啊?”这都是形而上者的范畴了。
接着引出哲学的二元论、唯我论、机械论、决定论等等。牛顿的出现使得机械论有了坚实的基础。休谟又挑战机械论和决定论:理性主义有独断论的危险;因果律和归纳法是循环论证;因果律不能用经验证明,没有因果律自然也没有归纳法;接下来康德带着他的《纯粹理性批判》,黑格尔把形而上者打到巅峰,叔本华的生命意志,尼采的权利意志,逻辑实证主义的罗素,最后落到实用主义,伪证主义终结形而上学…西方哲学史到此概括得差不多了,任何一段历史拿出来分析都足够费头脑的。
回到问题的初始,我们因为追寻人生的意义开始探索哲学,我们想想,我们什么时候才会追问人生意义?
也许是夜深人静的时候,突然想到人的一生短如朝露,对必然到来的死亡和虚无产生深深的恐惧,又不知道该如何排解。
或者是体验了一次纵欲之后,觉得人生就算再有钱再成功,欲望满足后得到的也是痛苦和空虚,不禁对人生充满了悲观。
或者是觉得自己正过着庸俗无聊的生活,有一种强烈的欲望想要摆脱庸常,却不知道该做些什么。
或者你正陷于生活的泥潭中,觉得人生就是一场无休无止的苦役,永远看不到解脱的可能。希望能给自己经受的这些苦难找到一个价值依托,让自己吃的苦变得有意义。
总结起来就是,我们大半是在焦虑、恐惧、悲观、绝望的时候才需要追问“人生的意义”,来驱散这些负面的情绪。
形而上学的问题都没有答案,那么就意味着我们不知道人类的一切知识是否可靠,这个世界就没有了终极真理,没有了本质,人生也就没有了意义。
这是一个很自然但也很偷懒的答案。这个答案如果推到极致,相当于反对一切秩序和道德,拒绝一切知识。如果相信了绝对的不可知论,那人就连拿起杯子喝一杯水的能力都没有。如果相信了绝对的虚无主义,那人只能走向精神崩溃。
我们搞了半天还是没明白“人生的意义”,那研究这么半天有啥用?这个道理体现在生活中就相当于,人小的时候要问“人为什么活着”,长大了就不问了,不一定是因为知道答案了,而是因为某些原因让他觉得不再需要问这个问题了。
当你不再问这个问题的时候,或许就意味着你已经找到了答案。